~~~~~~~~~~~~~~~~







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

十年飲食現象

十年飲食現象

(文章轉載自 Vincent Lau)

「You are what you eat」這個心理學理論:你愛吃什麼東西就代表你是一個怎樣的人。
例如美式快餐,顯示美國人喜歡簡單、直接,法國餐顯示法國人愛享受、情調,日本菜顯示日本人留意細節、精緻。
香港又如何呢?
茶餐廳、酒樓、扖房、街市熟食檔、Fusion、Food Court還是酒店Buffet?
回顧一吓1997年至今十年的飲食業,香港飲食現象可由三「經」,串聯以下二十五「緯」而成。

先說「三經」:

1. 「飲食男女」在98年2月出版後,整個「吃」的文化和「雜誌」文化互相交叉感染,影響至今。市面上的飲食雜誌和八卦雜誌共存亡,不少食肆也以雜誌的報導作為最有效的裝飾。

2. 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,食物早已多元化得很。「全球一體化」大圍影響下,洐生了「混雜化食物」,什麼也fusion、crossover一番。

3. 香港人早以拼搏出名,金融風暴後,多了很多失業大軍,他們陸續成為合約工、短期工、臨時工、散工、freelancer等,進食時間變得非常彈性。

後說「二十五緯」:

1. 97/98年: 中式酒樓的「一蚊雞」餐,抄襲/演變/發展為「一蚊魚」、「一蚊蝦」、
「一蚊蟹」等。

2. 98/99年: 中式酒樓出現「特價夜茶」餐,抄襲 / 演變 / 發展為「特價下午茶」、「特價火鍋」等。 “東海酒家”更推出多款「特價套餐」,把較昂貴的鮑魚、大閘蟹、黃油蟹等給多些食客品嚐。

3. 99/00年: 私房菜/樓上咖啡店/樓上酒吧: 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品味,私房菜/樓上咖啡店/樓上酒吧是最有效的工具。始祖應是中上環的 “黃色門”、後有在銅鑼灣波斯富街以年輕人為主打的 “阿貓地攤”(還有店主友好設計的T-恤、飾物、懷舊玩具、舉辦小型concert,講座等等)、引發眾多私房菜/樓上咖啡店/樓上酒吧紛紛於銅鑼灣白沙街、耀華街、伸展至灣仔的駱克道、謝菲道。九龍則以油尖旺為主。

4. 99/00年: 懷舊菜:不知是否從電影那裡吹來一片懷舊風?97年前,王家衛的「阿飛正傳」內銅鑼灣的“皇后飯店”曾掀起排隊熱潮。來到2000年,王家衛的「花樣年華」內銅鑼灣的“金雀餐廳”、鄭伊健的「九龍冰室」在土瓜灣的“白宮冰室”、上環 “海安咖啡”、中上環 “民園麵家”、元朗“大榮華”、大埔已拆的 “雍雅山房”等。

5. 99/00年: fusion菜蔓延:上海菜併意大利菜、四川菜併巴西菜、曰本菜併法國菜。當然你在家也可以自製上海雲吞配意大利粉、四川麵配巴西雞翼、日本壽司配法國白酒。

6. 會所 / 會員制: 不是Jockey Club, Golf Club, 南華會,而是娛樂圈、演藝界、模特兒、名人喜歡出沒的“私竇”,如:早期跑馬地英皇酒店的“Pink Mao Mao Bar”、跑馬地肥媽Maria Codero的“Green Spot”、中環鏞記酒樓樓上的“Kee Club”、蘭桂芳的 “C Club”、“Voler”等。一般美女俊男可進入上述“私竇”,證明自己是交遊廣闊的 “artist”。

7. Buffet: 任何星的酒店、karaoke皆提供buffet。除了早、午、晚餐,早期的dessert-buffet、燕窩buffet,近數年流行的 brunch buffet等。

8. 自成一國/角: 繼廟街(煲仔飯)、九龍城(泰國菜)、“小上海福建”北角(上海菜)、西環(凡潮州菜)後,冒起的新地區有灣仔/銅鑼灣(避風塘僑底炒蟹)、紅磡祟潔街(日本菜)、荃灣深水埗(雲南米線)及大角咀(豬骨煲)等。

9. 聚集地區:當某一個地區聚集了數間新穎和多元化的餐廳,詞彙貧乏的香港人便以 “新SoHo”來命名該地區。繼中上環的荷李活道以北,耳熟能詳的是中上環的荷李活道以南(歌賦街)、灣仔大佛口(太古廣場第三期後)、港島東的鰂魚涌、港島東的鯉景灣/西灣河、尖沙咀諾士佛台等。
逐漸形成的新商業區如大角咀(奧海城地鐵站)、數碼港,也凝聚不同類型的餐廳。

10. 亞洲食物:
日本 ─ 極受歡迎的亞洲食物如“元祿壽司”、“板前壽司”、“吉野家”,任何時候也人氣高企。
韓國 ─ 當電視劇「大長今」在2005年中大紅大紫時,韓國食物始終不是大受歡迎。2005年尾時「世貿」的韓國農民卻由他們的同鄉“新羅寶”供應食物。
台灣 ─ 奇怪台灣菜不能討香港人歡心,只限一些零食如鴨舌、小皮蛋等。
東南亞 ─ 泰國菜應是最受歡迎的東南亞美食,有平有貴,如遍佈九龍城的多間餐廳、“金寶”、灣仔街市、灣仔北的 “Green”、香港公園內的 “L16”。越南菜食物同是有平有貴,如遍佈在九龍城、佐敦道、銅鑼灣的傳統食店、“Rice Paper”、中環的“Lemon Grass”等。

11. 鬼佬食物:
匯集最多鬼佬食物始終是中環的IFC、蘭桂芳、SoHo、金鐘等地區。比較大路的是:
美國 ─ “Dan Ryan’s”, “Shooters”, “Ruby Tuesday”
意大利 ─ “Cova”、“Solar”
法國 ─ “Entrecote”、“Agnes b”
西班牙 ─ “El Cid”
中東 ─ 灣仔的小店售賣的中東食品“kebah”

12. 主題餐廳: 香港似乎不流行或不容納“主題餐廳”。97年前已擁有數十個連鎖店的 “農場餐廳”陳老闆,於每間餐廳落足心思設計標語感動食客。破產後的他不停在街邊或“散貨場”售賣文具,繼續浮沉、待機再起。

“Igors”曾以鬼屋與嘔心食物為主題的餐廳,可惜已倒閉。另由眾明星franchise,設於尖沙咀的”Planet Hollywood”,亦於2000年後閉門大吉。曾往“Rain Forest”吃飯(約98年),感受那熱帶雨林的氣氛。同樣位置的“米記”(約2003/2004年)曾在又一城佔地兩層,顧客可在食物道具前的電腦落order,有樂隊表現,可惜很快倒閉收場(現舖為“Amaroni’s Little Italy” 隔鄰)!

媒氣公司的“Towngas Avenue”也以即場烹飪班和形形色色的廚具招徠生意。近期出現的有在完全黑暗環境進食,由失明人仕當waiter的另類趣味餐廳;也有“卜卜趣”美少女當 waitress的 “Maid Café”, 大玩 “cosplay”。

13. 素菜餐廳:不再是佛教的傳統“齋”舖,售賣自欺欺人、油淋淋、以葷作素的食物(如“生炒排骨”),而是“菓一道”那類的西式健康食品(如紅糙米、菇、豆腐等)。

14. 政府市政大廈:蔡瀾常提及的九龍城室內街市、好評如潮、鬼佬都識去的如跑馬地的“珠記”(連朱玲玲、葉倩文、林子詳也去)、北角的“東寶”、灣仔鵝頸橋等。

15. 大牌檔: 傳統的綠屋(鐵皮屋)買小見小,如深水埗(王家衛的「花樣年華」,梁朝偉和張曼玉買麵調情那幕在此取景*)、大角咀、中上環 “民園麵家” (2005年曾掀起熱潮)等。
* 卡臣和陳淑莊在「東宮西宮」第一集也曾上演過攪笑版。


16. 商場Food fare/Food court: 遍佈港九新界所有商場,每一間都像抄襲金鐘Pacific Place的深木色檯子椅子,好像很高級似的。

17. 茶餐廳: 好像楚河漢界似的“分地盆”:

香港 ─ “新釗記”、灣仔及中環的 “壇島”、中環的 “翠華茶餐廳”已取締了曾經星光熠熠的跑馬地“祥興”。

九龍 ─ 數不盡的“銀龍”、“聯發”、“興發” … 但不見“潤發”?
集團式連鎖店:“海皇粥店”、“太興燒味茶餐廳”、“紅螞蟻”。

18. 快餐:
中式 ─ “美心”、“大家樂”、“大快活”等不敢怠慢,常推出新穎食物,甚至冬天的“一人火鍋”、夏天的 “冬瓜盅”。

西/美式 ─ “McDonald's”、“McCafe”、“KFC”、“Oliver Super Sandwiches”、 “Delifrance Cafe”、“Bistro Delifrance”、“Pret-A-Menger”、貴價的“Triple-O’s”遍佈各商場。

“McDonald's”及“KFC”近年來的食物也依據亞洲人的口味,如: “Fantastic” (米漢堡飽)、填鴨卷等。

19. “麥當勞”的“24小時營業”和“電話送貨”更大大影響香港的城市面貌, 多了很多居民與遊客進駐,如數月前從國內來香港追星(劉德華)的楊麗娟和她雙親(倆老為了節省租旅館的金錢而在“麥記”過夜,女兒則獨自在旅館)。

最新消息(8月11日「明報」):「明日開始,麥當勞的5間24小時分店,改裝為英超聯主題店,直播英超比賽。而全港另外52間24小時麥當勞,也將會陸續安排播放英超比賽及精華片段,而5間英超主題店每月起碼直播一場英超賽事,但麥當勞食物不會因此加價。」

20. 社會進步,政府與大企業反思如何幫助弱勢社群,也可能為了“發財立品”而投放資源在一些全由中年婦女話事的 “婦女合作社”,售賣小吃飲品。亦有一些開設老人中心的慈善團體,買重保險招聘65歲以上的老人家當侍應、清潔,中上環歌賦街的 “銀杏館” 去年開業後大受歡迎。

21. 咖啡店未在中環大量出現前,那裡的Grade A寫字樓大堂大多設有菲律賓人當店員的咖啡小車檔。到了2000年, “Pacific Coffee” (好像比“Starbucks”早?)和“Starbucks” 開始進駐香港,但它們始終欠缺在美加或歐美那份閒情逸緻。尤其是近一年來開設在“領匯”屋村內的“Starbucks”,只是一間比“美心”、“大家樂”昂貴的咖啡店!
商店附設咖啡店: “Log On”、“GOD”、“Page One”已將購物樂趣與飲食互相緊扣。

22. 茶/酒/果汁/涼茶/雪榚/甜品: 舊的“Häagen-Dazs”, 新的“Ben & Jerry’s”、 “XLT Gelato”、“MIX Juice”;舊的“許留山”、新的“鴻福堂”、全白形象的“健康工房”與街頭巷尾的鮮果汁檔口、涼茶舖(如灣仔的“雷春揚”、中環的 “回春堂”)各自各精彩。

23. 當地鐵開始設有商店後,不再是“Maxim”的天下,新駐守的有 “健康工房”、“Pie & Tart”, “Starbucks”, “Cova” (只在中環/金鐘)等,方便繁忙的香港人在地鐵站內進食。

24. “71”及“OK”數年前開始有微波爐飯盒售賣, 方便香港人吃飽飯後隨時開工。

25. 經濟大蕭條,加上2001年 “911”、2003年 “SARS”,香港人較前注重家庭生活,喜愛在家烹調,經濟又衛生。超級市場漸受歡迎: “百佳廣場”或“Taste”、中環太子大廈的“Oliver's”97年前多洋人、97年後漸多本地人、“City Super”及“Great” 亦是。2006年新開設於中環置地廣場的“Three-Sixty”更見 “中產”,價錢較昂貴,貨品多是有機食物,更有數萬元與數十年齡的紅酒。

* * * *

差點入圍的有: 無線電視收費台的 “志雲飯局”。
幸好香港仍未有在日本盛行的 “裸女魚生”、內地的野味。
沒有被提及的貴價及高級食肆,只因貧窮的筆者鮮有機會品嚐。

飲食業的興衰起跌,成為一個城市經濟寒暑表。
有溏心鮑魚夜宴之豪華排場,也有吃food court二手飯的淒酸。
有組團海外品嚐美食,本地富豪在酒店的數萬元法國松露宴,
也有把貓魚、菜頭菜尾作幾餐餸。
在香港「食物」可解作最高享受,也可解作最基本的維持生命元素。
當我們絞盡腦汁想吃什麼時, 或叫得滿桌子食物時,
請想想這班孩子 ...


作者 : Vincent Lau

6 則留言:

  1. 可見你對飲食業了解十分透徹.
    可成為明周book b 的專題.
    你是否愛吃?
    身材胖嗎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只是路人甲,不過多留意.
    若可成為"明周book b的專題"就正:)
    是,"食"和"飲"要一起進行.十分,萬分喜歡!
    你估?
    我們知吸毒唔好,也不需要親身去試.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原本志雲大師已經吒咤13年了
    是時候退一退了

    回覆刪除
  4. I.minor

    呢一篇是Vincent Lau寫的
    他做飲食業
    回應我回歸十年而寫的

    我真係寫唔到

    回覆刪除

LinkWithin

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