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~~~~~~~~~~~~~~~







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

* 回歸十周年 – 生活改變


回歸十周年 – 生活改變

十年,作為一個時間單位,
在生活科技、人民心態、政治氣候、城市外貌上,
十年前、十年後都有明顯改變。
回顧這十年間,
香港出現的其中十種生活改變。


第十位:交通基建
97年後交通基建拉近市中心和新發展人口遷徙區,
大老山隧道、城門隧道、青朗公路、
九廣西鐵、馬鞍山鐵路、西區海底隧道、
青馬大橋、機場鐵路、地鐵東涌線、
地鐵將軍澳線、落馬州關口、等等,
就算家住天水圍、東涌、將軍澳、或深圳,
也可以快捷地來回到市中心返學上下班。
香港東南西北的交通網絡發展比10年前日見完善。


第九位:商場細舖
97年後很多受薪人士遭裁員,
逼於要自搞小生意求生。
很多舊建築物改建成商場,
劃出細舖出租給個體戶。
重慶大廈1-3樓改建成「Update mall」、
銅鑼灣泉章居改建成「Timeplus」、
灣仔國泰戲院改建成「國泰新宇」、
其他細舖商場:銅鑼灣地帶、銀城廣場、
Cantonyama、潮流特區、星際城市,
細店舖賣潮流時裝服飾、美容擺設、漫畫波鞋為主。
店主是獨資或合資的年輕人,
啟業、結業、店舖換手率亦相當頻繁。


第八位:遲婚、低出生率
一來男女性比率不調(男少女多),
二來某些女性經濟比男性強(不需靠丈夫生活),
很多女性選擇趁年輕努力工作而選擇遲婚或不結婚。
又或者年輕情侶的經濟條件未足夠而導致遲婚,
加上中學生懂得使用避孕套,
年輕人又貪玩,未有心理準備受婚姻束縛而遲婚。
而遲婚導致高齡產婦而難有小孩子,
就算年輕夫婦有心有力,
但見到香港教育制度失敗,仲點敢生?
送子女留學不是每人能負擔。
只剩下大陸孕婦才腹大便便來港產子。
學校多了大陸移民學生,他們有鬥心又勤勉。


第七位:回大陸工作
香港98-03年失業率高企,
中年低學歷的失業人揀職業再陪訓或攞綜援,
被裁出來的具學歷富經驗的管理階層就北望神州。
深圳、廣東省、上海、北京至大連,
輕重工業、酒店、金融銀行、物流、餐飲娛樂、
長駐內地,生活指素低,靚女多又溫柔,
大陸成為很多港人轉戰之地。
婚外情離婚個案亦相應提高。


第六位:Freelancer
Freelancer指「不長期固定受僱於某單位的自由工作者」,
簡稱:「散工」。
公司為了節省營運成本,
不想替員工買醫療保險、意外保險、強積工,
改為聘用Freelancer,
逐單Job計錢或短期合約制,
約滿後再傾績約與否。
失業大軍只好找Freelance做,
維持生活最基本需要。
港人喜歡告訴別人自己是Freelancer,
因為Freelancer是:「有才華、不受機制束縛、
愛自由、懂得享受人生」的代名詞。


第五位:中文地位
97年7月結束英國殖民地統治,
居港外籍人士逐年減少之餘,
英文的影響力亦隨彭定康一去不返。
中文成為法定言語;
董建華推出母語教學,
普通話是中小學必修課程。
法庭答辯可以只用中文、
中文合約也被法律承認、
電視有普通話財經新聞、
街上有簡體字路牌和指示、
圖書館漸多簡體字書本、
雖然會考英文科合格率每年下降,
但不等如中文科成績穩步上揚。


第四位:樓林
小學生都知道香港寸金尺土,
地產發展商為了獲得最高利益回報,
把投標回來的地皮,按「限制使用比例」,
起最高、最密、最多單位的大型屋苑。
樓與樓之間距離又窄,
雖然有露台,但露台對正鄰屋露台,
這些屏風樓構成「樓林」令空氣不流通。
「樓林」建於:將軍澳、西九龍、
屯門、天水圍、大角咀、馬鞍山、等地。
樓林成為香港建築風格。
新樓必備Club House 和一個有氣勢的名字,
多單位並不等於鄰里關係會和睦。
人住得越稠密、越要私人空間、
結果鄰里之間越疏離。


第三位:溝通方法
10年間科技發展一日千里。
97前主要溝通方法是:手提電話、
長途電話、固網電話、Fax、信件等等。
97後溝通方法有:icq、3G電話、Bluetooth、
e-mail、BlackBerry、Skype、video-conference、
Blog、chartroom、SMS、MSN、Web cam、Wi-Fi等等。
溝通方法增多並不能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,
因為溝通方法太多、太方便、太簡單,
人們喜歡進行文字聲音影像的溝通,而非面對面溝通,
很多身體言語、語氣、表情的溝通技巧都失去了功效。
而人也十分依靠科技溝通,
06年尾太平洋海底電纜故障導致不能上網,
被迫off-line的人就潮熱冒汗、心絮不寧。


第二位:注重健康
沙士、禽流感、豬鏈球菌、
日本腦炎、含鉛毒、雪卡毒、關節炎、
登革熱、瘋牛症、孔雀石綠、蘇旦紅、
超標農藥、致癌食物、惡劣空氣、等等,
令港人越來越注重健康,
瑜珈、中醫調理、戎煙、洗腸、氣功、
少油走甜、高鈣低脂、維他命丸、
鑚石水、靈芝、推拿、健身、驗身。
食物安全中心定期向外公佈有毒食物,
政府宣傳短片:「321至醒午餐、
日日運動身體好、筋骨勞損要小心」。
除了注重生理健康外,
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。
情緒病、抑鬱症、驚恐症、
焦慮症、妄想症、燥狂症、
強迫症、思覺失調、密室幽閉症,
正視求診數目上升。
港人注重健康之風氣,
可能由於大家這班沙士生還者,
劫後明白「健康不是必然」!


第一位:關心政治爭取個人權益
97前港人忙於搵錢和享受,
總之英國政府管得企企理理;
港人無閒關心政治。
但97後港人治港出現管治問題,
大家的血汗錢被蒸發、
當生活條件受到威脅。
不得不主動關心政治,
上街抗議!表達對政府不滿!
每年71上街、普選上街、醫生同工不同酬上街、
律師反對23條上街、教師反教改上街、要最低工資上街、
弱勢社群反削綜援上街、公務員反涷薪上街、中產基層都上街。
傳媒專門監視、發掘政治人物的醜聞錯失,
公民黨成立、各政黨吸納栽培政壇新血,
有關討論政治的電台phone in節目、書本、
討論區、論壇、漫畫、地下論政電台都有捧場客。
其實香港人的公民質素是值得給予更多政治權利,
這多得董先生七年來的無心插柳。


其他入選現象包括:
「冷氣巴士、Roadshow出現」、
「顯象管電視被Plasma、LCD取代」、
「渣打馬拉松參賽者每年遞增、抽筋者遞增」、
「人民弊市面通用、人民弊兌換店多增、滿街自由行」、
「落成的ifc和興建中的icc,盤踞維港兩岸」、
「每晚有幻彩詠香江」、「電召有折的士」、
「名牌二手店:法國站米蘭站」、「用DVD錄電視節目」、
「排隊攞招股書、睇電漫展、換麥當奴公仔、壽司等位」、
「樓盤名字金碧輝煌天馬行空」、「郵筒轉綠色」、
「領匯趕走商場小商戶」、「公眾場所禁煙」、
「政府5天工作」、「投標自定車牌」、「直銷電話擾民」、
「街名牌附加門牌號碼」、「戲院星期二減價」、
「7-11,日本城分店越開越多、零售銀行越執越少」、
「家庭暴力事件(包括虐待賓妹)增多」、
「繼蘭桂芳後,中環Soho、灣仔星街、鯉景灣出現」、
「清折舊建築」、「Starbucks、Krispy Kreme、HMV登陸」、
「名牌中學生及大學生犯罪行為」、「補習天皇出現」、
「八達通搭車泊車快餐店」、「網上購票」、
「大陸式文藝歌舞晚會」、「搞垃圾分類」、
「平日也變是賣旗日」、「老師考語文基準試」、
「身材肥胖和醜樣變是罪行」、「溫室效應氣溫飊升」、
「手電有相機拍攝音樂電視上網功能」、

「地鐵月台加裝玻璃門外牆」、「最驚電腦中毒」、
「工廠大廈改成藝術工作坊」等等。

以上就是我對回歸的記憶。

2007年7月27日 星期五

* 回歸十周年 – 歌壇


回歸十周年 – 歌壇

隨著BT和翻版唱片的興起,
唱片公司收入受到嚴重打擊;
不夠資金投資到唱片宣傳製作,
惡性循環:無好唱片就無人買,
無人買就更家無好唱片出版。
回顧這十年間,
香港歌壇的十種現象。


第十位:國語歌
本港市場得幾百萬實在太細,
唱片公司、歌手都放眼大中華。
大陸、台灣、南洋的華人市場,
歌手轉唱國語歌,
王菲、林憶蓮、張學友主打出國語碟,
其他歌手(劉德華、陳奕迅)每隔幾張廣東碟,
就出一張國語碟。
這樣他們才有國語歌參選海外舉辦的金曲大獎。


第九位:網絡歌手
互聯網之普及,
網民在網上發表音樂作品,
廣為下載並紅起來。
本地例子:Kellyjackie的「他約我去迪士尼」,
大陸例子:楊臣剛的「老鼠愛大米」,
都是未見其真人,先聞其歌;
他們所做到的成績,
証明是靠最少的包裝和宣傳的實力派。


第八位:少女組合
日本的「Puffy」和「Morning娘」的成功,
香港立即copy。
先後有Twins、新舊Cookies、
Cream、Krusty、3T、2R、
Sam’s Angels、Hotcha等等。
賣點是青春和可愛,
組合成員年齡越來越輕,
年長男觀眾對年幼女成員抱另類欣賞心態。
而少男組合則未能大紅,
或多拆夥收場。


第七位:創作歌手
97後出現一批model歌手,
得個樣但唔識唱歌。
例如:黃伊汶、官恩娜、陳文媛、
李彩樺、戴夢夢、張柏芝、李蘢怡、
小雪、周麗淇、余文樂、蕭正楠等等,
觀眾對吹波糖歌手嗤之以鼻,
近年出現一班唱作人sing & song writers。
自己作曲填詞兼唱埋,例如:
張敬軒、王苑之、方大同、周國賢、
張繼聰、藍奕邦、葉宇澄,等等。
為虛浮的歌壇帶來一點踏實。


第六位:什錦精選復黑碟
03年沙士爆發後,
港人出現兩種心態:
「珍惜眼前人」和「及時行樂」。
面對當時特區的慘況,
更教人懷念80-97年香港的黃金歲月。
一堆懷舊什錦精選碟出籠:
「愛情蒲公英」、「情迷薰衣草」、
「麗的電視金曲精選」、「家傳戶曉」、
「難忘回憶精選」、「耳熟·能唱」、
喚起香港市民集體回憶,懷緬光輝歲月!
而各大唱片公司亦推出33轉黑膠復黑CD。
把倉底母帶再處理再包裝再推出,
承「集體回憶」的時勢再賺多一筆。


第五位:代言人
BT老翻猖獗,
唱片公司見出版唱片無利可圖,
轉而叫旗下歌手拍吓廣告、
做吓商品代言人來保持出鏡率。
廣告包括:「汽水」、「化妝品」、「纖體服務」、
「時裝」、「手提電話」、「金飾」、「樓盤」、
「電子產品」、「快餐店」、「洋酒」等等。
而歌手的plug歌又成為廣告歌,
兩者crossover後互相做勢。


第四位:老牌歌手復出
針對「集體回憶」的市場,
很多老牌歌手復出開咪搵錢。
有殿堂級和酒廊歌手兩種,
殿堂級有:許冠傑、徐小鳳、
林憶蓮、關淑儀、譚詠麟、葉德嫻、
樂隊有:草蜢、達明、軟硬、溫拿等等,
酒廊歌手有李龍基、呂珊、尹光、
張偉文、葉振裳、陳浩德、蘇珊、
李麗霞、朱咪咪、鄭錦昌,等等,
金曲靚聲唱好懷舊濃情滿天星雅廊會知音!
當然歌手反彈也有失敗例子:
蔡楓華、張立基、湯寶如。


第三位:廣東Rap
97年前只有一對「軟硬」做Rap歌,
97年後有「大懶堂」繼續接捧。
Hip Hop 的Rap是控訴社會現象不公,
所以出現粗口亦是無可厚非。
隨後出現的做Rap單位:
「大頭佛」、「農夫」、「朱凌凌」、
「陳冠希」、「DJ Tommy」、「陳奐仁」等等。
其他歌手亦喜歡在歌曲中加插一兩段Rap,
Rap的題材有社會問題、戰爭、愛情、人生觀。


第二位:巨星殞落
大家話:「香港一代不如一代」,

這現象也反映在香港歌壇上。
香港歌壇青黃不接。
上一代天皇巨星:鄧麗君、羅文、
張國榮、梅艷芳、黃霑、林振強相繼逝世。
年輕新人缺乏上一代的專業精神和壓台風采,
新人唱歌唔夠氣怕辛苦貪威識食走捷徑,
更甚者只會搞緋聞濫藥夜蒲名店借衫。
青黃不接的情況令聽眾更渴望
已退隱的上一代巨星早日開咪回歸。


第一位:慘情K歌
綜觀這10年香港人的生活大起大跌,
需要到K場發洩和逃避。
而K歌的內容就能乎合市場需要:
有咁慘得咁慘、自殘自踩、否定自我價值!
聽眾本身的傷痛經歷在K歌中找到共鳴,
在K歌中找到慰藉、認同、沉溺、療傷。
全個香港(世界)都陪你一齊悲慘落去!
慘情K歌代表:「痛愛」、「瀾泥」、「嫌棄」、
「無賴」、「垃圾」、「犯賤」、「我不是好人」、
「取消資格」、 「習慣失戀」、「折磨」、「自卑」、
「獻世」、「心淡」、 「丟架」、「傷追人」、
「失戀王」、「伶仃」、 「慘得過我」、等等,
隨著經濟復甦、阿董落台後,
CEPA和QDII救港、社會氣氛好轉,
慘情K歌已沒有之前那麼肆虐。


其他入選現象包括:
「流行曲做電話鈴聲」、
「網頁合法下載歌曲」、
「歌手做舞台劇(林一峰、官恩娜)」
「林夕、黃偉文壟斷詞壇」、
「雷頌德、陳輝陽、伍樂城曾經雄霸作曲界」、
「上台講:多謝Paco!」
「宗教流行曲出現(完全因袮)」、
「本地歌手講港式普通話」、
「大陸歌手(韓紅、那英)打入香港市場」、
「兄弟姊妹組合:Soler、2R、衛蘭衛詩」
「側田出完首張大碟便開紅館個唱」。


如有錯謬、敬希賜教

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

* 回歸十周年 – 娛樂


回歸十周年 – 娛樂

10年間香港人來雖然歷盡苦頭,
生活快樂指數偏低,
但港人習慣苦中作樂。
回顧這十年間,
香港曾經流行的十種娛樂。


第十位:七人欖球
香港回歸中國後,
外籍留港人士數量下降,
除了在蘭桂芳找到外籍人士之外,
每年一度的七人欖球,
便是外籍留港人士的集體活動。
本地人喜歡進場感受狂熱氣氛,
飲啤酒、奇裝異服、祼跑、睇洋妞、
祟洋的本地人更鍾意置身當中,
大叫:「yo!man, whassssssup!」


第九位:Rave party
Rave party即狂野派對,
年輕人於上世紀未的流行玩意。
衣著sexy、強勁音樂燈光、
濫藥、濫交、通宵達旦。
基於濫藥問題之嚴重,
警方大力掃蕩後,
Rave party已經「再唔存在」。
年輕人改為在家中、課室、球場、
商場、公園、K房、的士高內繼續濫藥。


第八位:劇場
香港人愛睇電視、電影、演唱會,
但看話劇仍屬小眾活動,
有些人覺得劇場是曲高和寡的活動,
但隨著商業明星做劇場表演,
進場觀眾人數增多。
非常林奕華 x 吳彥祖、梁詠琪、
進念 x 甘國亮、劉若英、
W創造社 x 何韻詩、林一峰、
森美小儀歌劇團 x 眾多青春歌手、
還有「詹瑞文現象」,
鋪天蓋地聲音影像無處不在場場爆滿。


第七位:私房菜
香港人愛擁有較大的私人空間和保持私隱,
也喜歡度身訂做、與眾不同,
不想人食什麼我又食什麼,
結果出現私房菜。
較隱蔽空間、貼身服務加上自定菜單,
成為懂得享受的活動之一,
初推出時曾錄得「訂位都要等一個月」的紀錄。
隨著防火衛生問題和「新屎坑」的定律,
私房菜已經光輝不再!


第六位:卡拉OK
97前興起的卡拉OK,
97-03年仍然高企,
沙士時無人夠膽共用咪唱K。
迎新離職生日洗塵送行節日失戀熱戀慶功聚舊!
因為電台不斷有新歌要Plug,
獨家試唱源源不絕。
新服務有:K Buffet、兩場制、
足球轉播、獨立廁所、主題裝修K房,
當然還有高級色情卡拉OK,
和指壓卡拉OK夜總會。


第五位:試用新設施
97後香港有許多新基建開幕,
必有人身先士卒做白老鼠,先睹為快!
再向朋友講第一手經歷。
東涌機場、迪士尼樂園、機場博覽館、
青馬大橋、濕地公園、星光大道、
西鐵、馬鐵、西隧、昂坪360、
IFC、apm、i-Max、等等。
試用期間通常都會遇上混亂,
盛興而來,敗興而返!


第四位:酒店加機票
03年香港變沙士疫埠,
外地政府不歡迎香港訪客,
旅遊業步近絕路。
03後旅遊業推出平價酒店加機票package,
刺激旅客用平宜價錢出埠自由行。
旅客用周未作了一趟短trip充電。
情侶以前到長洲渡假屋渡周未,
現在則去台灣、東京、上海或曼谷。
買嘢食嘢睇嘢玩嘢!


第三位:賭博
中國人愛賭博之風,
97後「馬照跑」沒有改變。
除了現有的六合彩和賽狗賽馬外,
還增設足球博彩。
仲有鋤大弟、麻雀、地下賭檔、
外圍波、外圍馬、炒金炒股,
2001年澳門開放賭權,
除葡京外,澳門前後開張的賭場有:
永利娛樂場、金都娛樂場、星際娛樂場,
港人愛結伴過大海搏一舖。


第二位:北上消費
按摩、足浴、洗頭、補牙、泡酒吧、修甲、
訂造窗簾、買老翻、買A貨、買書、食野味、
造衫、的士高、睇中醫、嫖妓、針灸,
深圳乜都有!價錢又平!
深夜時分見到一批批剛下班的中年男士,
一車車經皇崗24小時通關到深圳作樂,
太太們早上結隊過關飲茶揼骨購物直落,
年輕人北上的士高濫藥縱慾。
在職人士周未北上打Golf、食嘢過夜,
實行「南水北調」與CEPA對著幹!


第一位:互聯網
這10年間科技一日千里,
互聯網變成香港(全球)最具影響力的媒體。
用者經寬頻進入互聯網世界後,
可以通訊、學習、討論、買賣交易、找資料、
打機、新聞資訊、睇戲、睇短片、睇書、睇相、
錄歌、傾計、識人、發表意見、寫blog、投注、
鹹網、百科全書、投票、重溫、占卜,等等,
足不出戶便能知天下事。
返工第一時間開MSN,上網睇新聞,
放工回家立即on-line,網在人在。
某些年輕人則打機打到猝死、
或患上社交恐懼症,唔想見人,
成為隠蔽青年、或因網上犯罪而被捕。
這都是互聯網的副作用。


其他入選娛樂包括:
「國際歐美巨星來港演唱」、
「本地巨星復出演唱」、「睇漫畫展買絕版」、
「跳拉丁舞、社交舞」、「坐Starbucks」、
「高溫瑜珈、水療」、「睇收費電視」、
「電子寵物」、「養真寵物」、「影貼紙相」、
「War game」、「Action figure」、
「Xbox、PSP、NDS、Wii」、
「Clubbing、劈酒」、「煲DVD煲劇」、
「儲McDonald換購公仔」、「色情玩line」、
「搶包山」、「滑水」、「Cosplay」、「行 mall」、
「環球嘉華機動遊戲」、「品嚐紅酒雪茄」、「攀石」、
「香港古蹟一日遊」、「睇熊貓鱷魚鯊魚白海豚」等等。

如有錯謬,敬希賜教。

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

* 回歸十周年 – 文字媒體


回歸十周年 – 文字媒體

過往十年間,
政府實施「母語教學」,
香港年輕人英語能力降低;
但不等如中文能力提高。
回顧這十年間,
香港文字媒體的十種現象。


第十位:同性戀雜誌
97年後社會道德標準並無因回歸而收窄,
相反,男同性戀雜誌出現,
「雄風」、「指男」、「蘭桂坊」等等,
雜誌內有同志場所廣告和同志消費指南,
另外還有日本進口的「Boy’s Love漫畫」,
於旺角灣仔商場有售,
受同性戀中學生歡迎。


第九位:日本漢字
日本潮流在亞洲區是馬首是瞻,
日本文化對亞洲區其他國家產生影響力。
雖然97前,「日字中用」的情況已出現,
但近年間香港文字媒體使用日本漢字的程度急增。
「人氣」、「別注」、「達人」、「開催」、
「素顏」、「人妻」、「痴漢」、「援助交際」、
「新發賣」、「絕贊熱賣中」、「相談中」、
「大募集」、「大激賞」、「最終回」等等,
年輕人覺得用「日本漢字」溝通才「Kawaii(可愛)」呢!


第八位:藝人出書
除了作家政客學者評論人出書之外,
近年來香港的藝人嘗試揸筆寫書;
並在書展時推出兼搞簽名會。
電視藝員、Model、演員、
歌手、電視主播、DJ、等等。
內容是食譜、美容、個人感受、
音樂、愛情、旅遊、相片、散文為主。
為自己進軍「才子才女」界,
增添「多棲藝人」的美譽。


第七位:免費報紙
香港人喜歡在上班途中,
利用短短的時間看免費報紙,
免費報紙的size較細,
適合於狹窄車廂內看;
只有標題和簡單內文,
配合快速生活節奏,
適合香港人「只需知大概而不花時間精神深入了解」的性格,
最重要的因為它是免費。


第六位:玄學書
當人覺得前路迷茫的時候,
就喜歡求神問卜指點迷津。
這十年間港人逆境多於順境,
大量玄學書出現:
「蘇民峰」、「楊天命」、「李丞責」、
「麥玲玲」更是玄學界的明星。
當人的自信心不足夠時,
都希望玄學書能助已趨吉避凶。


第五位:旅遊飲食雜誌
03年沙士差點打跨香港旅遊飲食業,
後來經濟好轉後,
旅遊飲食雜誌如雨後春筍。
「Lisa 味道」、「飲食男女」、
「新假期」、「U Magazine」、等等,
消閒雜誌的Book B也介紹旅遊飲食,
坊間亦有書本專攻海外旅遊自由行和消費飲食指南;
鼓吹消費者要:人一世物一世、及時行樂。
Work hard, play harder!


第四位:讀者報料
97後雜誌狗仔隊遍佈全港,
鏡頭對準藝人私生活或醜態。
恐防有漏網之魚,
娛樂雜誌特設讀者報料熱線,
把讀者報的料(不埋消息來源是否可靠),
無限放大再炒作!
讀者為了雜誌的報酬或其他私人目的,
把目睹的部份事情或偷拍相片,
交到雜誌社手上再變種加工。


第三位:食字風氣
娛樂雜誌或報紙娛樂版,
近年間大玩「食字」。
例如:「東芝戀」:陳曉東和張柏芝、
「王鋒戀」:王菲和謝霆鋒、
「奪麵雙琪」:鄭伊健、梁詠琪和邵美琪、
「亮晶晶」:田亮和郭晶晶、
「左麟右李」:譚詠麟和李克勤、
「基會難德」:張崇基和張崇德、
「荃情撼家英演唱會」:汪明荃和羅家英、等等,
想讀者易記入腦易掛上口。


第二位:猥褻用字
娛樂雜誌的筆風日趨淫穢,
專寫女星的走光及性生活。
並喜用以下一堆用語:
「車震」、「喪啜」、「大食」、
「波罅」、「籮霸」、「生擒」、
「飛Bra走奶」、「姣嗒」、
「吸乾」、「八字波」、等等
反映出香港人的精神面貌:
暴力、性愛、偷窺、幸災樂禍,
自己站在安全(較高)位置,
觀看、談論和批評別人的醜態和私隱。


第一位:大報小報化
香港97後進入「反智年代」,
所有「嚴肅正經」的事情都無市場。
「騎呢神怪香艷八卦暴力奇情」就大賣特賣!
造就「大報小報化」的現象。
港聞版A1頭條竟然出現以下新聞:
「洪朝豐結男伴遊大連」、
「金枝玉孽結局破收視」、
「中漢公廁內獸姦唐狗」,
而頭條新聞如小說般多日連載,
「祥嫂仔女爭產風波」、
「陳健康喪妻後北上嫖妓」、
「魔警徐步高成魔之路」、等等,
利用「讀者知情權」為盾牌,
加盬加醋、繒影繪聲、故事峰迴路轉,
製造社會血淋淋、暴力、色情、倫理悲劇的新聞,
讀者愛在文字中獲得官能快感,
讀者重視報導形式多於事件的真實與否。


其他入選現象包括:
「心靈系列:誰搬走我的芝士」、
「投資工具書湧現:窮爸爸與富爸爸」、
「外國小說熱:達文西密碼、哈利波特1-7」、
「書展迫爆入場」、
「文人辨報改為商人辨報」、
「大size消閒書刊出袖珍版」、
「影視處對不雅刊物定義鬧出笑話」
「網絡小說出現」、
「表情符號 :- ( :-D 出現」。

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

* 回歸十周年–電視


回歸十周年–電視

70-80年代,
電視仍然是香港的主要娛樂之一。
但90年代當其他娛樂興起,
電視的影響力已經遞減。
回顧這十年間,
香港電視的十種現象。


第十位:男士選美
上個世紀父權社會開始瓦解,
新女性權力主義抬頭。
選了幾十年香港/亞洲小姐後,
電視台舉辦「電視先生」、「香港先生」,
候選男士著泳褲、濕身擺post。
現場女觀眾如鴨店顧客般,
吹口哨叫囂,一雪女性前恥!


第九位:匯應通熱線
電視台為了提高觀眾的參與性,
歡迎觀眾打匯應通熱線投票答問題。
雖然電訊公司每個電話收費1蚊,
但觀眾為了獎品都不介意。
電視台會公佈觀眾投票結果,
體驗一人一票的民主精神,
播下普選的種子。


第八位:旅遊飲食節目
經歷過03年沙士和911事件後,
港人領悟生命的脆弱,
要珍惜眼前人、及時行樂。
出現一批飲食節目:
「日日有食神」、「食盡東西」、
「蔡瀾逛菜欄」、「特搜招牌菜」、
主持試味後定必望鏡頭,
大叫:「嘩!好味呀!」


第七位:收費電視
97年前的收費電視只有「有線電視」,
後來開業的收費電視計有:
Now Boradband TV、Yes TV、
TVB收費電視、bbTV等等。
收費電視的足球比賽獨家轉播、
24小時新聞、財經是他們的主要賣點。
經手提電話睇收費電視也是一種趨勢。


第六位:廣告雜誌
電視推廣商品方式之一,
最少5分鐘最多30分鐘的故事形式,
或者當時人親身真情剖白,
生活化地介紹及推廣商品。
靈芝胞子、纖體減肥、歐洲傢俬、
大陸樓盤、科技產品、投資保險,
故事主角用過該產品服務後,
立即脫胎換骨、成個醒哂!


第五位:商品特約
另一個推廣商品的方法,
是商品特約節目,
把電視劇場、天氣報告冠名。
娃哈哈純正水、迪茜茵洗髮水、
DHL、欖菊蚊香、家樂牌雞粉、
2046靈芝孢子、太子鐘錶珠寶特約等等,
務求把廣告訊息充塞所有air time。


第四位:心繫家國
97回歸後政府加強公民教育,
教觀眾肯定中國人身分及宣揚愛國意識。
每晚6:30播國歌,
還播放介紹中國的紀錄片,
「百年中國」、「大國崛起」、「走進故宮」,
而本地搞的回歸show也有大陸綜藝晚會式歌舞。
電視節目出現中文字幕,
對象是移居到港不懂廣東話的內地人。


第三位:公式化劇集
電視劇是無線黃金時間的主菜,
由晚上8:00到10:30連續3套電視劇,
套劇播完再出DVD供本銷及海外市場。
無線來來去去的一班男女演員,
演時裝古裝愛情倫理警匪小品處境,
或者換上制服:警察消防律師機師廚師,
大同小異的劇情,由同樣的演員講差不多的對白,
改個新劇名便大功告成。


第二位:英美中台韓日劇
由於本地電視劇未能滿足觀眾,
各國電視劇成功登陸香港,
英國有:「The office」、「Little Britain」、「Extras」、
美國有:「24」、「LOST」、「Heroes」、
大陸有:「大宅門」、「雍正皇朝」、「還珠格格」、
台灣有:「流星花園」、「青蛙王子」、「鬥魚」、
韓國有:「藍色生死戀」、「浪漫滿屋」、「大長今」、
日本有:「悠長假期」、「GTO」、「白色巨塔」,
從每個國家的電視劇特色,
都可以了解該國的文化和價值觀。


第一位:全民遊戲節目
香港的遊戲節目分為兩種,
1. 明星參與遊戲節目(從台灣傳入)、
例如:「天下無敵掌門人」、「15/16」、
「美女廚房」、「問題娛樂圈」、
「遊戲天王」、「最緊要進步」等等。
讓觀眾從觀看明星醜態中獲取快感。
2. 觀眾參與獎金問答節目(從外國購入版權),
「百萬富翁」、「一筆out消」、
「百法百眾」、「智在必得」、
「以一敵百」、「一擲千金」等等。
讓參與者用知識、運氣去以小搏大,
觀眾一起經歷一場智力膽色賭博。
而這些遊戲節目的落敗者,
最後總會面對鏡頭說:
「其實我可以玩到呢個階段,
我覺得自己輸咗都算係贏!」
由「American idol」演變出來的「殘酷一叮」,
正好揉合以上兩種元素;
觀眾看到參與者的騎呢表演(或醜態),
參與者運用本身的本領(或運氣)過關斬將;
刀仔鋸大樹取得獎金回家(或失敗後死頂)。
這正好概括這十年香港觀眾的精神狀態。


其他入選電視現象包括:
「電視高層走到幕前」、
「觀眾報料的第一手真相」、
「新聞之花」、「宗教心靈節目」、
「清談劇集遊戲節目DVD產品化」、
「網上電視archive重溫」、
「24小時娛樂新聞台」。




2007年7月15日 星期日

* 回歸十周年 – 時裝

回歸十周年 – 時裝

過往十年間,
香港雖然面對經濟衰退;
但無阻港人追趕時裝潮流。
回顧一下這十年間,
香港曾經流行過的十種服飾。


第十位:韓服
05年一套韓國電視劇「大長今」成功入屋,
把韓風在香港吹得更勁!
主角「長今」穿的韓國傳統服裝深入民心,
有香港製造商把韓國傳統服裝改成童裝;
小朋友都愛穿上韓服扮「長今」,
上街、遊玩、飲茶、拜年,
一時間香港仿佛是韓國殖民地。


第九位:Lolita
法國中世紀宮廷服飾,
經日本改良後傳入香港的Lolita文化,
以黑白粉紅色為主、有喱士、
配備傘、帽、鬆糕鞋、等等。
很多少女在周日於旺角區,
聯群結隊作Lolita打扮,
把自己變成童話中的公主。


第八位:日本字T-shirt
日本風自70年代日本電視劇登陸香港後,
80年代的日本青春明星更風靡少男少女。
到了世紀末,
香港流行日本字T-shirt。
T-shirt印上日本漢字;
例如:「豊島屋」、「いぢばん」、
「南葛」、「番目」、「面白しろい」,
不過這些T-shirt流行過一季後,
便消聲匿跡。


第七位:天蠶衣
強調衣身薄但十分保暖,
劉德華替天蠶衣賣廣告後,
全城更熱烘烘,
顧客更要在天蠶衣店外排隊購買。
因為市場需求大,
隨後有很多質地差的老翻天蠶衣。
加上香港天氣溫度每年不斷上升,
現在已找不到天蠶衣專門店。


第六位:IT服飾
97後,IT科技曾經直捲全港,
出現「數碼港」、「科技園」、
「香港矽谷」的夢幻藍圖。
科技股集資上市更超額認購,
IT公司的從業員都有IT服飾,
就是:牛津紡恤衫、不打呔、
斜布西褲、頸掛職員證。
任何人只要穿起IT服,
便好像能精通電腦科技。


第五位:旗袍
02年一套「花樣年華」電影,
掀起穿旗袍的熱潮。
年輕女明星穿旗袍來突出身材的優點,
女高官則旗袍加手袋,
回歸國宴上更是旗袍縱橫。
此外酒樓知客、結婚新娘,
都是旗袍的用家。


第四位:Hip Hop
Hip Hop文化即「嘻哈文化」,
由非洲到美國再傳到亞洲,
影響香港年輕人的生活模式,
他們喜歡rapping、beatboxing、
紋身、塗鴉、踩板、捽碟等等,
Hip Hop服飾是鬆身、oversize T shirt、
冷帽、衛衣外套、sneaker、
金屬鏈、闊身褲等等。
他們身穿Hip Hop服飾,
口含香煙、耳聽Hip Hop music音樂、
口裡Yo前cool後,
踏著Hip Hop步伐上街去。


第三位:球衣
賭波合法化之後,
香港人愛半夜睇足球直播。
更會穿上熱愛球隊的波衫,
以作表態支持!
「芝加哥公牛」、「皇家馬德里」、
「巴西隊」、「曼聯」、的球衣是搶手貨色;
特別是世界杯、英超、西甲的決賽周,
很多球迷穿球衣,
化身成碧咸亨利費高奧雲到酒吧睇波。


第二位:The North Face羽絨褸
黑色The North Face羽絨褸,
曾經像制服般出沒於香港街頭,
三步見一個、六步遇一雙。
褸身輕、又防水、又夠暖;
香港人去落雪地方旅遊必備,
但穿The North Face令人看起來臃腫,
所以肥人愛穿。
無奈全球暖化加劇,
12月都只是穿T-shirt,
The North Face和皮草遭一樣命運,
與臭丸一起被放進衣櫃最高一間。


第一位:低腰牛仔褲
可能因為天氣熱的關係,
少女喜歡把牛仔褲拉低穿,
露出三份一個屁股加股罅。
股罅上面刻有荊棘紋身,
再露出各色各款的內褲褲頭,
成為時下少女的signature。
真擔心(期待)她們的褲會跌低。
亦有一些豊滿女士也穿低腰褲,
挑戰固有審美尺度的極限。



其他入選代表有:
「猿人T」、「中山裝」、
「迷彩軍服」、「無間道黑皮褸」、
「打煲呔」、「立體剪裁牛仔褲」、
「迪斯尼卡通T-shirt」、「沙灘小子」、
「自由行夢特嬌恤」。


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

* 回歸十周年 – 新用語

回歸周十年 – 新用語

回歸十年間,
香港經歷過風雨陰晴,
文字媒體出現一批新用語。
反映當時的民生面貌,
以下是其中十個常用新用語。


第十位:「破格」
「破格」是打破傳統、超越極限、突破常規的意思,
「破格」形象地解作「打破固有框架」。
它有破天荒、驚人的意味。
例子:
當某藝人作一個全新的嘗試時,就被傳媒寫為「破格演出」、
某汽車廠出產全新汽車系列,裝置最新電腦科技,被譽為「破格設計」。


第九位:「攻略」
「攻略」是經過詳細分析的策略、
專門研究某一事物的深層意思,
「攻略」可用在以下幾方面:
教人炒股橋妙叫「投資全攻略」、
講購物心得叫「Shopping全攻略」、
教人打遊戲方法叫「電玩全攻略」、
電影有「東京攻略」、「韓城攻略」等等。


第八位:「終極」
「終極」是最後、去到盡頭、
揭盅、最終回的意思,
例如經過多次反覆修訂後的版本,叫做「終極版」,
電影開拍三部曲,最後一集叫終極,例如「終極無間」;
球賽去到總決賽時,叫做「終極一戰」、
事件始末最後揭盎,叫做「終極拆解」。


第七位:「平台」
「平台」是直譯英文「Platform」,
讓參與者能自願地在一個平等的場合上,
自由地交流心得、交換意見。
一些網頁標榜是「創意平台」,
讓設計師無國界地進行網上交流,
另外一些藝術團體,組織「沙龍」、「工作坊」
讓參與者在藝術平台上再創作和發展。


第六位:「1人價錢2人同行」
香港經濟衰退後,
零售服務業出盡辦法招攬客人。
想出這個「1人價錢2人同行」的概念,
旅行社、纖體、學車、
自助餐、郵輪都採用,
當經濟好轉後,
這種50%的優惠已買少見少。


第五位:「絕世」
「絕世」指當今世上,在芸芸眾生當中,
最高層次的意思;
本地電影用「絕世」為名的,
包括「絕世好Bra」、「絕世好B」、「絕世好賓」,
天下漫畫有「絕世好劍」,
一條妙計則叫「絕世好橋」。


第四位:「點擊」
「點擊」是直譯英文「Click」,
互聯網的普及,
令到「點擊」的使用率增加。
例如「巴士阿叔短片」的點擊率數以百萬計,
廣告:「請大家點擊到以下網頁瀏覽」,
網頁的廣告費與點擊率掛勾。


第三位:「責成」
特區十年間發生很多風風雨雨,
例如:鍾庭耀民調事件、沙士爆發、維港巨星匯、
平機會風波、紅灣半島事件、嘉亨灣事件、起訴胡仙、
短樁事件、仙股風波、教院風波、吊車墜地等等
當每次遇上風波,
政府都會「責成」一個跨部門獨立小組去調查,
或「責成」一位問責局長去調查,
而結果通常都是「無人因此需要負責」;
因此「責成」變成無實質意義的純口號。


第二位:「e」
生活電腦化,
靠電腦工作、溝通、娛樂、學習。
而「e」則成「electric」的代號,
什麼東西加上「e」字變成高科技,
「e-mail」、「ebay」、「e-banking」、
「e-ticket」、「e-book」、「e-card」、
「e-finance」、「e道」、
另外「i」也是電腦的代號,
「ipod」、「itunes」、「iphone」、
「i-cable」、「icq」、「i.t.」
「i-mode」、「i-centre」等等。


第一位:「Crossover」
「Crossover」指兩個獨立單位共同合作創作,
合作的產品或作品中保留雙方特色;
「Cross」即交叉:「X」,
舉例:當「Gucci」跟「珠江橋牌」Crossover時,
就會寫成「Gucci X珠江橋牌」。
又因為雙方的合作可能是「可一不可再」,
所以「Crossover」的產品都是富紀念性;
限量生產的更具炒賣價值。
「Crossover」作品包括:
波鞋、時裝、唱片、action figure、
手錶、電影、表演、香水。
兩個品牌單位越是有名氣,
「Crossover」出來的產品越能引起公眾關注和期待。
當兩道地方菜合併改良時,
就稱為Fusion菜,
例如「韓式日本菜」、「泰式越南菜」等。


其他入選的用語包括:
燒炭、豪宅、打造、磨合、
人氣熱賣中、露點、企硬、
軟著陸、消消氣、解構、
和諧、咨詢、一站式、逆境、

自我增值、多功能、 集體回憶、
共渡時艱、見票即收、顯赫府第等等。

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

* 回歸十周年 - 電影圈


回歸十周年 – 電影圈

過往十年間,
面對盜版和BT的衝擊,
香港電影業進入寒冬期;
回顧一吓這十年間,
香港的一些影圈現象。


第十位:同志片
97後電影未因回歸中國而收緊尺度,
反而出現同性戀主題的同志片,
「春光乍洩」、「三個相愛的少年」、
「基佬四十」、「自梳」、「心猿意馬」、
「美少年之戀」、「刺青」、「蝴蝶」等等。
97後出櫃同志數量增加,
同志酒吧、同志桑拿、同志K場相繼開張;
出現針對同志市場的同志片。


第九位:福音電影
面對97後港人漸漸迷失路向,
「影音使團」宣揚宗教思想,
市場出現由明星教徒主演的福音電影。
「天作之盒」、「天使之城」、
「源來是愛」、「生命揸fit人」等等。
股災樓災疫症後,
觀眾需要心靈上的慰藉和尋求,
有什麼市場就有什麼電影。


第八位:真功夫
當電影特科發展得蓬勃之際,
拍功夫片反而講求硬橋硬馬真功夫,
甄子丹任武術指導的「殺破狼」,
強調不靠威也、快鏡、剪接的真功夫。
其後的「黑拳」、「龍虎門」、「導火線」,
也標榜用實而不華的真功夫。


第七位:漫畫改編
本地連環圖改編成電影,
「古惑仔1-5集」、「風雲」、
「中華英雄」、「麥兜」、「老夫子」、
甚至日本漫畫的「頭文字D」、「墨攻」等等,
都是針對本地漫畫迷而拍。
漫畫家和電影導演合作,
生產漫畫電影的副產品紀念品。


第六位:彭氏兄弟
彭氏兄弟拍的鬼片,
「見鬼」、「見鬼2」、「見鬼10」、
「鬼域」、「輪回」等等,
掀起香港鬼片熱潮。
隨後有「三更」、「三更2」、
「咒樂園」,「校墓處」等等。
彭氏兄弟更帶紅了李心潔,
成為驚嚇片的女角搶手貨。


第五位:韓片登港
韓國電影「八月照相館」,
攻陷香港電影市場。
韓片以愛情喜劇、悲劇、警匪、
古裝、學園青春、情慾為主。
每月都有韓片在香港影院上映,
每月都有韓片影碟在影音舖推出。
而「患上絕症」是很多韓片的宿命結局。


第四位:金牌英皇
兩大唱片公司都設有電影公司,
為麾下歌手製造電影曝光機會。
英皇電影有限公司:「千機變」、「千機變2」、
「雙子神偷」、「情癲大聖」等等,
金牌娛樂有限公司:「獨家試愛」、「十分愛」
「戀愛初歌」、「心想事成」等等,
拍戲保持歌手的人氣;
因為主角是青春歌手的關係,
電影題材都以愛情為主。


第三位:杜琪峰
杜琪峰開拍了一系列出色的警匪片,
成為警匪片的大師,
多產之餘保持水準不濫拍;
「暗戰」、「大事件」、
「非常突然」、「鎗火」、
「大隻佬和尚」、「黑社會」等等,
杜琪峰藉警匪片講香港,
講因果報應、民主選舉、
傳媒炒作或學習自救等等。


第二位:無間道
02年的「無間道」,
曾為香港影業打了一口強心針。
因為市場反應好,
追加「無間道」三部曲,
隨後出現「黑白道」、
「黑白森林」、「黑白戰場」、
「臥虎」、「江湖」等等,
最厲害是連荷里活也購入翻拍版權,
更令馬田史高西斯首次摘下奧斯卡最佳導演。
「無間道」的影響力直達全球。


第一位:香港導演殺入荷里活
吳宇森在荷里活拍的「Broken Arrow」、
「Face Off」、「Mission Impossible 3」等電影,
都是奠定香港導演在國際上的地位。
其他香港導演:于仁泰、黃志強、
許誠毅、袁和平等亦到荷里活發展;
周潤發、成龍、Maggie Q亦接拍荷里活電影。
而王家衛的「花樣年華」在康城影展獲獎,
獲利如此驕人成績,
怪不得特區政府設立基金,
撥款推動本地電影發展!


但少人入戲院是不爭事實。
雖然星期二減價$30元,
但相繼結業電影院有:利舞台、
京都、影藝、倫敦、
大華、普慶、凱聲等。
觀眾愛對著家中的電腦屏幕,
Plasma螢光幕。


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

* 回歸十周年–新興行業


回歸十周年 – 新興行業

回歸十周年,
其間經濟由盛轉衰,
大量失業人士要自我轉型求生。
這十年間香港出現一些新興行業,
以下是其中十個較有代表性的行業。


第十位:專業Fans
新人湧現樂壇,
雞仔聲、走音又唔夠氣,難成大器,
怎能吸引Fans追捧?
唱片公司為了造勢,
招請專業Fans舉牌追車揮螢火捧,
製造兼職機會給學生買名牌玩樂!


第九位:速遞公司
每間公司的辦公室助理(簡稱boy),
97後已因公司要節源而遭裁員。
文件傳送工作改由速遞公司負責,
省卻了請boy的工職金、醫療、保險,
從此街上出現大隊速遞員,
穿制服、手拉車、大背袋,
速遞員成為失業大軍的一條出路。


第八位:商場大使
舊區都市重建後,
出現很多新建的大型商場;
朗豪坊、apm、Megabox,
都聘請了年青的商場大使,
負責解答顧客問題,
或送汽球給小朋友等PR工作;
唔使搬搬抬抬、又唔使曬、
此工作成為青春少艾的出路之一。


第七位:迪士尼樂園
2005年開幕的迪士尼樂園,
容納讀酒店業旅遊業的畢業生。
接受嚴格的訓練後,
無論扮卡通人物,還是清潔員工,
都要擠出夢幻的笑容,
自幼喜歡迪士尼的小朋友,
更視此為理想工作。


第六位:迷你倉
地產發展商為了賣出更多單位,
把樓宇間格越畫越細,
很多住戶要把家中雜物另找地方存放,
迷你倉便應運而生!
月租數百便有多一個地方擺放雜物,
香港工業北移廣東省之後,
很多本地工業大廈便改裝成迷你倉。


第五位:塔羅牌占卜師
前路茫茫時便想求神問卜;
新潮年輕人不愛去榕樹頭,
卻愛西方塔羅牌,
塔羅牌占卜師在商場內開檔,
占卜師以女性居多,
而顧客也以女性為主。


第四位:機場客貨van
東涌新機場啟用後,
乘的士來往機場變得不平宜。
客貨van載客載行李出入機場,
的士生意受到打擊。
你有機場客貨van,
我有七折的士,
電召七折的士成行成市,
司機邊揸車邊覆客幾時到;
私下進行市場自由價格調整。


第三位:網頁設計
互聯網之普及,
令到網頁設計工作需求增加,
工業學院培育大量Web designers,
替客人度身訂做網頁及維修。
不單止商業機構設網頁做宣傳;
學校、非政府機構、民間組織都設有網頁,
Web designers曾經十分搶手。


第二位:補習天皇
97年前有補習先生,
但「補習天皇」則在97後才出現。
他們標榜貼題準確、個人講學魅力,
高收入、穿名牌、具影響力、有學生fans,
配合巴士車身、Roadshow、billbroad的廣告宣傳,
補習天皇真的成為學界的明星!
但當上天皇者始終為數不多。


第一位:減肥服務
香港女性的自信心由自己外表賦予,
產生「肥和醜是罪」的觀念;
減肥中心便如雨後春筍!
標榜唔使做運動都可以瘦,
適合香港人「唔想付出但有高成效」的性格。
減肥代言人是以自己做生招牌。
其他美容事業還包括:
水療、釆光、洗腸、水晶甲、
抽脂、美白、豐胸、脫毛,
雜誌內的美容廣告比正文還多。
男士女士一樣熱衷美化儀容身材,
相信「姿色改變命運」!
97後,香港已成為一個美容港。


除了以上十種行業,
其餘入選行業計有:
紋身師傅、穿鼻環脷環、
賣老翻檔口頂罪阿伯、
賣二手名牌、排隊炒籌黨、
騰龍墟跳蚤市場、派免費報紙、
Web J、上網輔導員、煲湯速遞、
電話直銷員、禁煙辦、鑽石水、
星光大道替人拍照 等等。

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

* 回歸十周年 - 回望

回歸十周年 - 回望

特區回歸十周年,
十年來我發生過什麼事情?
我經歷過負資產的滋味;
沙士其間戴口罩勤洗手;
03年七一上街;
轉過3次工;
搬過2次屋;
做過4次朋友婚宴的司儀;
參與過26套舞台劇;
跨越2個世紀的除夕倒數;
911時在電視螢光幕前的震撼;
去過2次加拿大、3次日本、
1次韓國、悉尼、柬埔寨、泰國、北京、
上海、台灣、星加坡、越南、
多次澳門和深圳;
修讀碩士課程;
親友患上血癌;
外婆逝世。

十年來我有什麼改變?

十年前:家住佐敦,
十年後:搬到土瓜灣。

十年前:在Tom Turk做健身,
十年後:在California做健身。

十年前:每年平均看120套中外電影,
十年後:每年平均看50套電影,改看中外電視劇DVD。

十年前:在銅鑼灣某上海餐館當兼職侍應生,
十年後:該上海餐館已遷往鯉景灣,我再無當兼職。

十年前:當兼職硬照模特兒,刊登於報紙雜誌,
十年後:出現在雜誌裡的機會絕無僅有。

十年前:填form時,填獨身,
十年後:填form時,填已婚,

十年前:與固定一班相熟朋友們,差不多每周也見面,
十年後:那班朋友中,其中3對情侶分手後,各散東西,剩下來的朋友很久才會見一次面。

十年前:愛飲咖啡,
十年後:愛飲咖啡之餘,也愛飲綠茶。

十年前:家中的CD架每周都有新CD或二手CD加入,
十年後:家中的CD架很久沒有新血。

十年前:七一回歸晚上,陪父母於家中看電視,看著英國國旗緩緩下降,
十年後:七一回歸晚上,也陪父母家中看電視,看著激光煙花燃燒綻放。

2017年7月1日,
你我會在哪裡和誰在做什麼?

LinkWithin

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