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
演而優則導
荷里活某些演員轉型做導演,
例子有:Clint Eastwood、Jodie Foster、
Mel Gibson、Tom Hanks、Vincent Galo等等,
香港例子有:成龍、洪金寶、許冠文,
李修賢、呂奇、爾冬昇等等,
現在數一數這十年間香港的十位新晉演員導演。
希望你現在能花少少時間豎高十隻手指數一數哪十位,
我前思後想才能拼湊夠十位導演,
現看你數的和我數的有無出入!
十位導演排名不分先後:
林子聰《得閒飲茶》
《少林足球》中的演員林子聰,
投資人肯出錢拍戲,講吓時下男女拍拖愛情觀,
男女攻防戰最能照顧市場口味,
又唔會踏到社會禁忌。
觀眾容易入口之餘但無乜回響,
此作之後亦無以為繼。
甄子丹《戰狼傳說》《見習黑玫瑰》
動作演員甄子丹在97年執導《戰狼傳說》,
以他熟悉的動作片著手,
一套講隱姓埋名高手被迫出手的現代武俠片。
2004年的《見習黑玫瑰》是動作喜劇,
講師徒學藝、俠女闖蕩的現代武俠片。
可惜劇情無聊,演員胡鬧,
甄子丹還是專心做動作導演《殺破浪、導火線》比較適合一點。
張國榮《無煙草電影…煙飛煙滅》
香港電台和香港吸煙健康委員會聯合製作的反吸煙電影,
由曾經戎煙的張國榮執導就更具說服力。
吸煙人土更能了解吸煙對自己的害處;
如尢伯連納以肺癌過來人身份呼籲戎煙。
張國榮梅艷芳飾演夫妻,講吸煙付出的沉重代價。
無奈張先生的導演生涯已經畫上句號。
黎明《緣邀之音》
東亞娛樂投資,黎明自編自導自演的音樂電影,
由旗下A Music歌手:衛蘭、衛詩、杜汶澤、應昌佑主演;
戲名《緣邀之音》跟黎明金句一樣玄妙。
拉隊去紐約實地取景,講姊妹相尋故事加大量MTV而成。
再推出DVD+CD,補貼一筆。
如果不是黎明的Fans,
恐怕很難有觀看的欲望。
葛民輝《初纏戀後的2人世界》
葛民輝自編自導,分成「初纏」和「戀後」兩部分,
紀錄兩段愛情由萌芽、開花、到凋謝的過程。
中間加插演員導演的訪問、
色彩節奏剪接美指均有王家衛電影風格的影子。
07年執導的《甜心粉絲王》,
對準香港fans追捧偶像的心理的喜劇小品,
雖然由青春偶像擔綱,
但票房麻麻,電影亦不能帶領葛民輝到更高位置。
黃子華《一蚊雞保鑣》
02年黃子華乘著電視劇「男親女愛」之勢,
自編自導自演《一蚊雞保鑣》。
他扮演失業後創業,在屯門當夜更一蚊雞保鑣,
用他的棟篤笑喜劇本領。
電影的頭段開得好(一群城市邊緣怪人如何逆境求存),
可惜尾段變回一般港產片格局:
飛車追逐兇手落網;
未能跳出港片固有框框。
鄭中基《心想事成》
鄭中基在《龍咁威》、《我要做Model》成功建立諧星形象後,
07年自導自演賀歲喜劇《心想事成》,
雖然Paco找來旗下歌手、群星拱照、容串登場,
但難以補救劇本的不足和空洞,
電影講神仙打救世人的故事,
還是先請神仙打救鄭中基先啦!
馮德倫《大佬愛美麗》《精武家庭》
04年馮德倫自編自導自演的《大佬愛美麗》,
馮德倫用身邊好友(陳奕迅、吳彥祖、莫文蔚)來增加信心;
講同性戀主角拒接掌幫會父業,
原本幾有噱頭,但最終跌落港產片模式,
男女錯摸、動作笑料、笑謔黑幫處境,
但總算替馮德倫奠定一個「不甘於只當演員」的地位。
再接再厲,05年的《精武家庭》,
明顯是一套現代武俠片(隱姓埋名高手被迫重出江湖)。
Twins、動作、笑料掛帥,
此套商業片叫導演明白什麼是不進則退!
吳彥祖《四大天王》
在楊凡的《美少年之戀》,
吳彥祖和馮德倫同時期踏上螢光幕,
雖然吳導演較馮導演遲起步,
但吳彥祖的《四大天王》來得比較成功。
現實自組Alive組合來親身揭露香港娛樂圈生態,
加插半真半假的訪問,笑人之餘又自嘲,
拍Dramentary(劇情+紀錄片)得心應手。
周星馳《少林足球》《功夫》
早於拍攝《國產凌凌漆》、《食神》、《喜劇之王》時,
已經是李力持、周星馳聯合執導,
後來周星馳獨挑大樑執導01年《少林足球》和05年《功夫》;
周星馳看準當時香港觀眾的心理市場需要:
01年香港陷於經濟衰退,董先生無領導才能,觀眾渴望英雄出現。
《少林足球》講一班落寞的少林弟子如何「刀仔剧大樹」,
由主角帶領下反轉劣勢、以弱勝強。
強調香港人的小聰明精神未死,
觀眾把自己意願投射在「大力金鋼腿」的抽射!
《少林足球》替他贏取2001年香港電影金像最佳導演、最佳男主角。
05年香港邊緣化,被大陸其他城市追過頭,威脅香港過往優勢地位,
《功夫》就講小人物變成一代宗師,
如毛蟲脫變成蝴蝶般暗喻香港人的潛能早藏身內,
在外力壓迫下打通經脈,大發神威,香港(人)一定得!
《功夫》獲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。
周星馳商業成就獲得肯定,亦風靡大陸、台灣、日本觀眾。
票房屢破紀錄,登上香港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。
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
旺角字典
旺角字典
A
AV Shop 影音店AV既有售Adult Video 的Audio Video Shop,
專門售賣CD、VCD、DVD,
在店舖門外安設一部電視,
播放熱賣中的電影或演唱會,
吸引途人駐足店外觀看。
書店有人「打書釘」,旺角有人「打碟釘」;
為了提高營業額,旺角影音店更24小時營業。
B
Billboard廣告牌
大廈業主為了增加收入,
都會在商業大廈的外牆掛上大型廣告牌,
尤其在彌敦道、西洋菜街、亞皆老街和旺角道一帶。
廣告客戶以、「電子產品」、「潮流時裝」、
「獨家試唱」、「首輪電影」為主。
廣告牌反映當時香港流行什麼:
例如考試放榜季節掛「補習天王」、
當時得令藝人當「瘦身纖體」的代言人。
C
Cosmetic 化妝品受女學生和OL歡迎的一站式化妝品專賣店,
例如Body Shop、莎莎、天使、卓悅等,
都在西洋菜街和通菜街開設分店。
女人街內有街邊檔售賣廉價化妝品及護髮用品。
朗豪坊內的西武百貨公司,
設有國際名牌化妝品的專賣櫃檯。
人民幣港幣皆可流通。
D
Drug abuse 濫藥
2006年7月一名13歲少女濫藥後在旺角街頭暴斃。
令旺角道「凱途發展大廈」內的幾間的士高受到警方高度關注。
雖然政府加強反濫藥宣傳:
「係咪friend先?呢啲嘢我唔會試嘅!」
年青人仍然在的士高內販賣吸食「K仔E仔」,
旺角成為香港其中一座「迷幻之城」。
E
Electronic appliances 電器產品
在旺角開設的電器店舖林立,
豐澤、中原、秦林、鐳射、
國美、百老匯、等等。
樓上電器舖在快富街的「友誠商業中心」、
和西洋菜街的「添置商業中心」中找到;
還有奶路臣街的旺角電腦中心,
因此這裡又名「香港秋葉原」。
F
Free walker 自由行2003年實施CEPA後,國內自由行到港旅遊消費。
旅遊書內的購物熱點:就一定會介紹旺角。
自由行在旺角購買電器、化妝品、
個人護理用品、金飾、衣服等等。
為了應付路人的流量,西洋菜街的其中一段路成為「行人專用區」。
每天下午4時至午夜12時禁止汽車駛入,
減少人車爭路的危險場面。
G
Gambling 賭博2006年香港約有60間麻雀館營業,
其中數間麻雀館開設於砵蘭街和上海街。
麻雀館主要靠「抽水」獲得收入;
客人在麻雀檯上食糊後按百分比付錢給麻雀館。
每張麻雀檯上都設有一個吊牌和一個兜,
兜內專放抽佣的錢和骰仔,
吊牌則列明該檯打幾大金額。
H
Hawker 小販香港很多街市檔攤已經遷上政府市政大廈,
市政綜合大樓集街市、熟食中心、
運動場、圖書館、政府辦事處於一身。
位於旺角廣東道和亞皆老街交界的露天街市,
是香港僅存的戶外街市之一。
I
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識產權數年前信和中心和好景商場都充斥盜版VCD、CD店舖。
而瓊華中心和星際城市內盜版電腦軟件和電玩軟件有售;
侵犯智識產權問題的嚴重,曾經引起國際關注。
政府海關近年積極打擊盜版,
令到旺角商場內販賣盜版問題改善。
例如信和中心已經洗底,已難再找到老翻舖。
J
Jewellery 珠寶店旺角彌敦道兩旁開設珠寶金飾店,
周生生、周大福、點睛品、
金至尊、謝瑞麟、六福等等。
顧客對象是國內遊客。
國內遊客相信香港金飾店舖售賣的黃金成色較內地高,
店內金飾擺設以十二生肖、龍鳳、佛像為主,
兼有玉器出售,藉以吸引國內顧客。
K
Karaoke 卡拉OK旺角中心、瓊華中心、兆萬中心、
創興廣場、新世紀廣場和家樂商場等,
都能找到Neway或加州紅的分店,
並成為青少年課餘工餘必到之娛樂場所。
除了集團式的卡拉OK連鎖店外,
還有不少的色情卡拉OK夜總會,
盤踞於旺角道和砵蘭街一帶。
L
Longham Place朗豪坊朗豪坊於2004年10月啟用,
成為旺角的新地標。
朗豪坊座落於旺角紅燈區附近,
鄰近夜總會和指壓中心,
政府希望能夠吸引更多遊客到旺角消費,
想把旺角變成具品味和潮流的新購物區,
勒令警方大力掃蕩流鶯,
令往日滿街流鶯的旺角街頭成為集體回憶。
M
Mobile Phone 手提電話先達廣場內的店舖以售賣及維修手機及配件為主,
部分店舖售賣水貨電話、提供舊機回收及改機服務。
大型電器連鎖店則售賣有原廠保養服務的行貸。
手提電話服務供應商,例如Sunday、Smartone、
3 Shop、1010、Peoples和新世界的門市亦開設於西洋菜街。
「行人專用區」內有手提電話服務的推銷路檔。
N
Neon Light 霓虹燈商戶24小時營業,強力的霓虹燈長開,
大型廣告板的照明和閃動的霓虹燈,
令旺角的黑夜光如白晝。
另外,砵蘭街的指壓中心黃色燈箱,
和砌成箭嘴型的七色光管,
成為嫖客的路標。
O
Outlook 外表經常出入旺角的年輕男女,
都有一種共同的打扮模式:
把頭髮染色、手臂肩膀或腰部有紋身、
穿上唇環、耳環、鼻環、舌環,
佩帶金屬飾物,手持香煙、說話夾雜粗言穢語,
愛閱讀八卦雜誌和打鬥漫畫,聯群結黨,
招搖過市,俗稱為「MK Look」。
P
Parts 零件位於麥花臣球場附近的黑布街,
聚集了很多汽車零件店舖。
由汽車音響、車頭燈、防盜系統、
倒車感應器、輪胎均有售賣。
另外還可以找到一些車廂配件;
例如:車廂內的香薰、地毯、呔盤鎖、
反光車牌、電單車頭盔等等。
Q
Queen Elizabeth School 伊利沙伯中學
伊利沙伯中學位於旺角洗衣街和太子道西交界的山丘上。
創辦於1954年,該年正值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登基,
學校因此得名。
有「喇沙仔」、「華仁仔」或「皇仁仔」之稱號,
但卻沒有「伊利沙伯仔」,
避免引起「E仔」的聯想。
R
Renovation 裝修砵蘭街和亞皆老街一帶集中裝修材料舖,
包括燈飾、門鎖、鐵閘、木地板、瓷磚、
油漆、廚廁用具、窗簾、階磚、雲石、地氈等等。
顧客挑選適合的材料後,由裝修師傅代購及提貨。
部分店舖更提供代客「海外訂購材料及運送」服務。
S
Sales 推銷員旺角是一個sales密集地區,
零售店內Sales賣嘢,路邊擺檔的有電訊公司推銷員、
收費電視推銷員、瘦身公司推銷員和駕駛學院推銷員。
銀行門外有貸款和信用卡的推銷員,
健身院門外有人推銷健身會籍,
穿西裝或套裝的保險推銷員,
借做街頭訪問來推銷保險計劃。
T
Tea set 茶餐旺角充斥著大佬、蠱惑仔、流鶯和馬伕,
24小時經營的茶餐廳成為他們落腳的地方。
亞皆老街以北可找到一些舊式茶餐廳,
有自家焗製的麵包西餅和絲襪奶茶,
深夜茶餐廳直播足球賽事,
成為職業司機、夜遊人打躉的地方。
07年禁煙後,食客需於門外抽煙,
成為城市奇觀之一。
U
Used 二手旺角是二手貨品的集散地,
信和中心有二手CD、 DVD店舖,
旺角電腦中心和星際城市內售賣二手的電子產品,
先達廣場有二手電話發售,
漢榮書店附近有二手教科書出售,
旺角西洋菜街南有「米蘭站」賣二手名牌手袋。
V
Vulgar 粗鄙旺角的色情場所多由有背境人士打骰,
蠱惑仔等江湖人物經常出入旺角,
而光顧夜總會或麻雀館的常客亦非善男信女,
形成這裡的粗鄙文化。
講手提電話時粗聲粗氣,夾雜粗言穢語,
在娛樂場所內因不滿對方的眼光,初起口角繼而動武;
黑幫內訌雙方對峙、大型打鬥,要出動警方控制場面。
80年代港產片描寫旺角是「三教九流」和「九反之地」。
W
Whore 妓女自上一個世紀,旺角砵蘭街一帶己是九龍紅燈區的龍頭大哥。
衣著暴露的妓女,在馬伕帶領下穿梭旺角公寓。
還有專門介紹「一樓一鳳」情報的網頁,
成為旺角嫖客的指南,亦成為匪徒打劫「鳳姐」的地圖。
近年來,警方大力掃蕩旺角區的街上妓女,
迫她們轉戰太子和深水埗區。
X
Xerox 影印洗衣街中國旅行社旁的「得寶大廈商場」,
是文件影印店舖的集中地。
在地面商場內的影印店舖提供黑白、彩色影印、
文件釘裝、傳單印刷、代客打稿、速印和過膠服務。
2001年香港政府打擊知識版權侵權行為,
影印教科書和報紙都會構成侵權行為;
影印店鋪的生意受到影響。
Y
YMCA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
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1901年創辦,
致力增進青年人的公民意識和對社會的責任感。
窩打老道九龍會所大廈於1966年落成,
其中包括國際賓館、辦公室及體育館等。
九龍會所於1996年再度擴建,
成為一座廿五層高之新型會所大廈。
Z
Zen 禪在上海街和旺角道一帶,
可以找到一些上樓的佛堂,
這些舊唐樓佛堂歷史悠久,
很多善男信女到佛堂禪修聽經。
而上海街亦開設許多佛具店舖,
售賣佛像、壇香、佛櫃、佛具、擺設等等。
旺角區內一邊廂有人敲經、一邊廂有人做孽,
是一個多元化社會的縮小寫照。
旺角三部曲 ~ 完
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
* 旺角聲音
HK Top 10 – 旺角聲音
如果黃河是中國文化的搖籃地,
那麼旺角就是香港次文化的搖籃地。
旺角是本地人和遊客的消費購物娛樂集中地,
多人行就一定很多雜聲,
如果你身處旺角,
你閉上眼睛後會聽到什麼聲音呢?
現在就數一數在旺角最常聽到的十大聲音。
第十位「收幾多?」
旺角是一個龐大的二手買賣市場,
街邊高價回收電子產品、
先達商場有電話二手舖、
西洋菜街有「米蘭站」、「二手書店」、
信和中心有二手DVD、CD舖,
基於「需要現金周轉」或「騰出房間空間」兩大原因,
支持環保的賣家拿著用過的商品,
問二手舖店員「收幾多?」、「吓?收咁少?件貨仲好新正架!」,
第九位「係樓上咋!」
旺角開設了很多「上樓舖」,
例如「樓上燕窩莊」、「羽絨城」、
「大陸樓展銷處」、「眼鏡舖」、
「衣服Outlet」、「上樓Cafe」等等。
為了增加生意人流,
聘請中年婦人在樓下派傳單宣傳,
向路人遊說:「間舖係樓上咋!上去睇吓」!
但旺角的「一樓一鳳」有七彩光管引路,
並沒有人在樓下叫:「老細,係樓上咋!」。
第八位「粗口」
旺角砵蘭街是九龍歷史悠久的紅燈區,
開設指壓中心、公寓、桑拿浴、
麻雀館、夜總會、桌球室,等等。
不難想像在這一帶出沒的古惑仔大佬,
說話怎會不帶半句粗言穢語?
另外小巴、的士、貨van司機們、
Sales、學生、妓女馬伕、茶餐廳打躉、
食肆伙計、MK仔也是粗口的Heavy users。
第七位「平宜一點!(國語)」
2003年大陸實施CEPA後,
「自由行」成為救港的水源之一,
一批批的大陸人在旺角購物,
他們在大陸購物時習慣要議價,
所以在電器舖、小販檔、服裝連鎖店、
化妝品店、藥房、金舖、個人護理店,
都聽到自由行說:「平宜一點!」
除跟街邊小販講價外,差點連買麥當奴漢堡包時,
也想對著18歲兼職女學生說:「我買這麼多,
妳算平宜一點吧!」(設計對白)
第六位「介紹返俾你!」
西洋菜街擺設很多直銷攤檔,
流動電話、收費電視、上網服務、
健身、考車牌、減肥纖體、信用咭貸款,
推銷員一手拿傳單,
一手攔截路人,
口中諗著:「有優惠,介紹返俾你!」。
但路人的耳朵早已對這句話毫無反應!
第五位「K歌」
旺角各大商場內的店舖,
都會在營業時播放「K歌」吸引顧客,
信和、聯合廣場、兆萬、荷里活內的店鋪,
都聽到流行熱播的「K歌」(以廣東歌為主);
容祖兒、陳奕迅、衛蘭、側田、
Twins、薛凱琪、孫燕姿、周杰倫、
但永不會找到「明曲滿天星」的金曲,
從播放率可以了解時下MK少年愛聽什麼音樂。
第四位「Miss」
這裡的「Miss」並非指在學校教書的「女教師」,
「Miss」是解作小姐,但在旺角叫「小姐」容易引起誤會,
所以改叫「Miss」,既西化又可避嫌。
旺角是女性貨品的集中地。
時裝、鑽飾、內衣、
化妝品、護膚、纖體、
飾物、手袋、美甲等等。
雖然女性顧客多被稱為「Miss」,
但男性顧客不會被稱為「Mister」或「Sir」。
第三位「老細」
旺角是全港最多老細的集中地,
旺角找到不少的夜總會、桑拿、
指壓中心、卡拉OK夜總會、
一樓一鳳和馬伕流鶯,
他們都稱男性客人為「老細」,
另外,茶餐廳和平民化的食肆,
伙計於門外招客時說:「老細!幾多位?埋面坐!」。
旺角女人街和街市的小販,也是自己做「老細」,
售貨員不能減價給顧客時說:「再減價老細就炒我架啦!」
所以旺角的「老細」稠密率一定排全港頭幾位。
第二位「喂!」
旺角的人流在香港數一數二,
地鐵九鐵巴士小巴轉車吃喝玩樂,
人流多即手提電話用量亦多。
旺角街頭裡經常嚮起各式各樣的電話鈴聲,
跟著便聽到:「喂!……」
除了在街頭,旺角戲院內亦如是,
電影放映中,鈴聲嚮起便說:「喂!講得……喺戲院之嘛…」
另外,旺角的眾多風月場所,
經常有黑道人物紮馬對峙的情況發生,
雙方未交鋒前必然大嗌:「喂!咩呀!喂!……」
而旺角是旅遊區,
警方加派藍帽子巡邏,
見到可疑人物就問:「喂!身分證!」
所以把旺角「喂!」字的分貝加起,必然超標!
第一位「隨便睇!多謝哂!」
旺角是香港出名的購物總匯,
女人街小販檔、時裝連鎖店、
金舖、電器舖、電腦商場、Hi-fi店
化妝品店、書店、漫畫店、玩具店、
CD影音店、波鞋店、和各大商場內,
不管是「機械式」還是「誠懇地」,
「笑笑口」還是「木訥地」,
都一定聽到呢句「隨便睇!多謝哂!」
人流愈多,聽到這句的機會就愈多!
加上大型時裝連鎖店和個人護理用品店的售貨員訓練有素,
對有幫襯的客人當然會講「多謝哂!」之餘,
就算連無幫襯的客人都會講「多謝哂!下次再黎睇過!」
即係多謝佢肯入嚟睇(雖然今次無買嘢啫),
令到「多謝哂!」的發聲頻率急升。
除了以上十大聲音之外,
其他入選聲音包括:
例如:「電聯!」、「幾時有貨?」、「借過!」、
「啲貨新返,」、「埋鏡拼拼!」、「少甜!」、
「樓上有四仔」、「好得意呀!」、「俾件新嘅我」、
「阻你一分鐘!」、「唔該會員證!」、「正宗18歲」、
「老細,想叫啲乜嘢食呀?」、「叫半打喜力先」、
「水貨定行貨?」、「唔該俾串魚蛋我」、等等。
待續
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
* 旺角氣味
我差不多每天都會到旺角轉車返屋企,
所以我對旺角有一份獨特的感情(日久生情),
現在我整理一吓對旺角的感覺,
推出「旺角風貌三步曲」:
先打頭陣是:旺角氣味。
如果你身處旺角,閉上眼晴,
(當然小心你的銀包被偷、或被人用鞋踩到腳),
你估你會嗅到什麼氣味呢?
現在就數一數在旺角最常嗅到的十大氣味。
第十位「街市味」
旺角有兩個街市:
一個位於新填地街的露天街市、
一個位於旺角道的市政大廈室內街市;
街市氣味就是混合了濕貨乾貨、菜疏、
魚腥、鮮肉味、鮮花、水果、熟食的氣味。
如果光顧開超級市場的人,
尤其是年輕夫婦,
未必了解街市味是什麼。
想嗦吓街市味就要到旺角走一轉!
第九位「燒衣紙味」
位於砵蘭街開設有麻雀館、桑拿
指壓中心、夜總會、一樓一鳳,
俗稱「撈偏門」的生意,
「撈偏門」的人會在門前用聚寶盤燒衣紙給遊魂野鬼,
以示敬意求不要搗蛋,
所以傍晚時分路經砵蘭街,
都會嗅到燒衣紙味,
紙灰隨黑煙飄揚街頭。
第八位「膠味」
由新波鞋發出的「膠味」,
在花園街(又稱『波鞋街』)飄蕩,
「波鞋街」專做本地人和遊客的波鞋生意。
一踏入波鞋店便聞到波鞋發出的膠味。
政府又話要城市重建拆「波鞋街」(又要起mall做壞事!)
另外很多旺角玩具舖的action figure、模型、
扭蛋公仔、推膠公仔、DVD、汽槍、等等,
提供源源不絕的膠味。
第七位「香味(人造)」
西洋菜街有很多化妝品護膚專門店,
莎莎、天使、卓越、Fancl House、
Body Shop、IPSA、DHC等等、
店內的化妝品、護膚品都添加人造香味,
此外,行街的少女、OL、職業女性都會塗香水,
女性身上的各國各款真假品牌平貴香水混合後,
交織成陣陣人造香味。
第六位「汗味(天然)」
錢幣有公一面也有字一面,
當旺角女性散發陣陣香味時,
同時間,旺角的男性散發汗味或嗅孤味。
(這是一個性別政治不正確的推斷,
當然男性可以很香、女性也可以很臭)。
尤其在炎炎夏日,男或女的汗味,
在擠迫街頭連鎖感染揮發。
重災區是女人街的街邊檔、
露天街市和行人專用區。
第五位「花草葉味」
「花草葉味」並非來自旺角公園,
或馬路旁鐵欄上掛著的盆栽;
而是來自花墟道的花店,
旺角花墟成為植物集散地;
特別是過年、拜山、情人節,
花店塞得人頭湧湧。
成為空氣污濁旺角的「市肺」!
第四位「街邊小吃味」
旺角出名在於很多「街邊小吃」,
最出名首推:辣味魚蛋、牛什、
咖哩魷魚、煎釀三寶、夾餅、
牛栢葉、碗仔翅、雞蛋仔、
炸大腸、燒賣、臭豆腐等等,
辣醬辣油咖喱麻油千年油的味道,
隨風隨麈直達途人的嗅覺神經。
唔買都埋嚟聞吓。
第三位「冷氣異味」
公共場所的冷氣夠勁夠涷,
才能在炎夏中吸引人流入場。
冷氣異味取決於冷氣機的新舊與維修,
一些較舊的商場、茶餐廳、K場、戲院、波樓,
由於冷氣風口長期無清洗,
所以傳來一陣發霉的冷氣味,
新落成場所的冷氣相對問題較小。
雖然舊場所的冷氣有異味,
但街外34度的高溫,途人毫不猶豫走進去。
忽熱忽冷,難怪有人話如果到旺角,
就一定要試吓「冰火」的滋味!
第二位「廢氣味」
旺角位於九龍區兩條主要道路之交匯點:
亞皆老街貫穿九龍東西兩區、
彌敦道連貫九龍南北兩方、
公共交通工具來往之頻繁,
令到旺角區空氣指數變得惡劣。
在小巴站、的士站等客的汽車唔熄匙噴廢氣,
冷氣巴士埋站附送散熱高溫,
加上旺角西面的屏風樓群,
令旺角區污氣和懸浮粒子結聚不散。
患有呼吸疾病者忌長時間逗留旺角街頭。
第一位「煙味」
政府07年1月室內禁煙,
釀成更多人於街頭抽煙。
如果走在前面的行人吸煙,
後面路人就會兜頭食正前面的二手煙。
加上旺角是龍蛇雲集之地,
抽煙人士五步一位,
靚妹、Sales、古惑仔、職業司機、
賭徒、學生、撈偏門、自由行、等等,
就算室內也煙霧彌漫,
麻雀館、酒吧、夜總會、指壓中心,
而旺角區內的茶餐廳、卡拉OK、食肆、網吧等,
採取半開放的禁煙制度(隻眼開隻眼閉)。
取決於抽煙者的背景、疊馬和暴力外觀;
所以說旺角是「Smoke City」也無可厚非!
除了以上十大氣味之外,
其他入選氣味包括:
例如:「樓上書店的紙味」、「電腦味」、
「公廁味」、「寵物店動物味」、「咖啡香味」、
「salon洗頭水味」、「出爐蛋撻味」、
「花園街Outlet古著衫味」、「藥房消毒味」、
「舊唱片味」、「車房味」等等。
待續
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
* 電視劇對白
電視劇對白
近年來本地拍攝的電視劇,
起用同一班演員,
用不同的角色名字,
去演同樣的情節和講同樣的對白。
就像車仔麵的餸料,
自由配搭出看似不一樣,
但其實差不多面口的車仔麵。
無論制服專業系列、家族系列、
辦公室系列、魔幻古裝系列、
都有愛情、死人、煽情、復仇情節。
肥皂劇對白萬變不離其宗,
數一數其中十大常用對白:
第十位
「你哋唔好嘈啦!」
劇情一定會安排有爭吵,
無論夫婦間、情侶間、兄弟朋友同事之間爭吵,
或因為一些意外、難題而互相指責埋怨,
這時候一位較具份量的人見狀,
就會大聲說:「你哋唔好嘈啦!」
通常都會奏效,
然後再分配工作各人行事,
例如誰人去報警誰人去找醫生等,
大家收聲後跟著不歡而散。
第九位
「你聽我解釋先!」
劇情一定會安排有誤會發生,
有人製造誤會就有人需要解釋,
通常一方在逃避時,
另一方就會激動地說:「你聽我解釋先!」
結果通常會換來電話cut線、追車仆親、
兜頭一杯水、或一巴掌。
第八位
「你一定無事嘅!」
劇情會安排有人患重病甚至逝世,
場景是醫院病床,
病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,
床邊人流著淚、聲音顫動地說:「你一定無事嘅!」
為了加強悲歡離合的元素(或者演員無期)而安排病者要死,
下一場就見到病者的黑白照片放在石碑上。
伴隨著香燭和哭聲。
第七位
「我哋無可能架!」
劇集中的愛情線,
除了青梅竹馬、日久生情外,
還安排身份地位懸殊、有家仇國恨的情侶邂逅,
或者面對世俗道德標準而投降;
一方就會忍痛說:「我哋無可能架!」
讓觀眾替他們的無奈感到戚戚痛,
但歷盡萬劫的情侶結局時終成眷屬。
第六位
「點解你要咁對我?」
無論親情、愛情、或友情,
只要其中一方做了傷害對方的事情,
受害的一方就會問:「點解你要咁對我?」
除了向人質問之外,
這句對白亦適合主角對天狂嗌!
當主角受到命運作弄之後,
大聲問個天:「點解要咁對我?」
當然連編劇也解答不到這條問題!
第五位
「大家都係女人」
女人在生活中面對家庭壓力、感情糾紛、心理問題,
女人之間當然明白女人之苦。
這句對白指:大家(女性)都是過來人,
不用明言亦心照不宣!
其實這句對白的真正對象(受眾Receiver),
不是劇中對手,
而是電視機旁邊的女性觀眾,
台上台下馬上產生女性集體共鳴。
從此集集追看下去!
第四位
「唔食啦!我返房先」
當一家人在開飯時,
其中一名家庭成員表示不滿,
或者失戀、被炒、情緒低落,
便會無胃口說:「唔食啦!我返房先!」
如果是有錢家庭,
就會說:「唔食啦!我返上房先!」
留意:「返上房先」表示他的住宅至少有兩層或以上。
隨即跟著一聲大力砰門聲!
第三位
「我會離開香港」
劇中的男女主角要分開,
無論是被逼、自願、逃避、尋夢、或者放逐自己,
都想引發起觀眾自己的一些離別經驗回憶。
而另一方會答:「我聽日唔去機場送你機,我驚我會喊!」
而最後當主角臨入閘時都會調轉頭,
駁鏡街頭奔跑及最後傻笑擁抱!
其實觀眾都預咗佢走唔成,益咗航空公司。
第二位
「你走咗就唔好再返嚟!」
少年為了理想或鬥氣要離家出走,
父母就會話:「你走咗就唔好再返嚟!」。
太太要離婚拾行李,
丈夫就會話:「你走咗就唔好再返嚟!」
而呢一句通常會跟「你試吓行出呢個門口」一起使用,
但這句話通常收不到阻嚇作用,
主角一定更堅決地頭也不回大步走,
並換來一下大力的砰門聲!
木搭的佈景牆馬上搖晃。
第一位
「就當我無生過呢個仔!」
劇中最Powerful的一句!
父母子女反目成仇,
最能觸動到倫理關係差的觀眾。
下一個鏡頭是父或母心臟病發作,當場倒地!
同樣地把「就當我無生過呢個仔!」變奏,
變成「就當我無識過你!」
「就當我無嫁過俾你!」
都是希望把一些已發生的事情改變。
而當觀眾花時間看了一齣難睇的電視劇,
就會對自己說:「唉~~ 就當我無睇過呢齣劇!」
亦希望你唔會覺得:「唉~~ 就當我無睇過呢篇文章!」
除了以上十大位置外,
其他落選對白包括:
「媽呀!妳應吓我啦!」、
「醫生,我啊爸點呀?」、
「離(婚)咪離囉!」、
「大家開開心心食飯囉!」、
「我跪喺度求你!」、
「你原諒我一次啦!」、
「你唔好講!我唔想再聽!」、
「我都係被迫!」、
「我唔想幫爹地手,我自己想闖吓」、
「你唔係我,你唔會明架啦!」、
「我係過來人又點會唔明吖!?」等等。
穿插在劇中角色的嘴巴中!
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
十年飲食現象
(文章轉載自 Vincent Lau)
「You are what you eat」這個心理學理論:你愛吃什麼東西就代表你是一個怎樣的人。
例如美式快餐,顯示美國人喜歡簡單、直接,法國餐顯示法國人愛享受、情調,日本菜顯示日本人留意細節、精緻。
香港又如何呢?
茶餐廳、酒樓、扖房、街市熟食檔、Fusion、Food Court還是酒店Buffet?
回顧一吓1997年至今十年的飲食業,香港飲食現象可由三「經」,串聯以下二十五「緯」而成。
先說「三經」:
1. 「飲食男女」在98年2月出版後,整個「吃」的文化和「雜誌」文化互相交叉感染,影響至今。市面上的飲食雜誌和八卦雜誌共存亡,不少食肆也以雜誌的報導作為最有效的裝飾。
2. 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,食物早已多元化得很。「全球一體化」大圍影響下,洐生了「混雜化食物」,什麼也fusion、crossover一番。
3. 香港人早以拼搏出名,金融風暴後,多了很多失業大軍,他們陸續成為合約工、短期工、臨時工、散工、freelancer等,進食時間變得非常彈性。
後說「二十五緯」:
1. 97/98年: 中式酒樓的「一蚊雞」餐,抄襲/演變/發展為「一蚊魚」、「一蚊蝦」、
「一蚊蟹」等。
2. 98/99年: 中式酒樓出現「特價夜茶」餐,抄襲 / 演變 / 發展為「特價下午茶」、「特價火鍋」等。 “東海酒家”更推出多款「特價套餐」,把較昂貴的鮑魚、大閘蟹、黃油蟹等給多些食客品嚐。
3. 99/00年: 私房菜/樓上咖啡店/樓上酒吧: 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品味,私房菜/樓上咖啡店/樓上酒吧是最有效的工具。始祖應是中上環的 “黃色門”、後有在銅鑼灣波斯富街以年輕人為主打的 “阿貓地攤”(還有店主友好設計的T-恤、飾物、懷舊玩具、舉辦小型concert,講座等等)、引發眾多私房菜/樓上咖啡店/樓上酒吧紛紛於銅鑼灣白沙街、耀華街、伸展至灣仔的駱克道、謝菲道。九龍則以油尖旺為主。
4. 99/00年: 懷舊菜:不知是否從電影那裡吹來一片懷舊風?97年前,王家衛的「阿飛正傳」內銅鑼灣的“皇后飯店”曾掀起排隊熱潮。來到2000年,王家衛的「花樣年華」內銅鑼灣的“金雀餐廳”、鄭伊健的「九龍冰室」在土瓜灣的“白宮冰室”、上環 “海安咖啡”、中上環 “民園麵家”、元朗“大榮華”、大埔已拆的 “雍雅山房”等。
5. 99/00年: fusion菜蔓延:上海菜併意大利菜、四川菜併巴西菜、曰本菜併法國菜。當然你在家也可以自製上海雲吞配意大利粉、四川麵配巴西雞翼、日本壽司配法國白酒。
6. 會所 / 會員制: 不是Jockey Club, Golf Club, 南華會,而是娛樂圈、演藝界、模特兒、名人喜歡出沒的“私竇”,如:早期跑馬地英皇酒店的“Pink Mao Mao Bar”、跑馬地肥媽Maria Codero的“Green Spot”、中環鏞記酒樓樓上的“Kee Club”、蘭桂芳的 “C Club”、“Voler”等。一般美女俊男可進入上述“私竇”,證明自己是交遊廣闊的 “artist”。
7. Buffet: 任何星的酒店、karaoke皆提供buffet。除了早、午、晚餐,早期的dessert-buffet、燕窩buffet,近數年流行的 brunch buffet等。
8. 自成一國/角: 繼廟街(煲仔飯)、九龍城(泰國菜)、“小上海福建”北角(上海菜)、西環(凡潮州菜)後,冒起的新地區有灣仔/銅鑼灣(避風塘僑底炒蟹)、紅磡祟潔街(日本菜)、荃灣深水埗(雲南米線)及大角咀(豬骨煲)等。
9. 聚集地區:當某一個地區聚集了數間新穎和多元化的餐廳,詞彙貧乏的香港人便以 “新SoHo”來命名該地區。繼中上環的荷李活道以北,耳熟能詳的是中上環的荷李活道以南(歌賦街)、灣仔大佛口(太古廣場第三期後)、港島東的鰂魚涌、港島東的鯉景灣/西灣河、尖沙咀諾士佛台等。
逐漸形成的新商業區如大角咀(奧海城地鐵站)、數碼港,也凝聚不同類型的餐廳。
10. 亞洲食物:
日本 ─ 極受歡迎的亞洲食物如“元祿壽司”、“板前壽司”、“吉野家”,任何時候也人氣高企。
韓國 ─ 當電視劇「大長今」在2005年中大紅大紫時,韓國食物始終不是大受歡迎。2005年尾時「世貿」的韓國農民卻由他們的同鄉“新羅寶”供應食物。
台灣 ─ 奇怪台灣菜不能討香港人歡心,只限一些零食如鴨舌、小皮蛋等。
東南亞 ─ 泰國菜應是最受歡迎的東南亞美食,有平有貴,如遍佈九龍城的多間餐廳、“金寶”、灣仔街市、灣仔北的 “Green”、香港公園內的 “L16”。越南菜食物同是有平有貴,如遍佈在九龍城、佐敦道、銅鑼灣的傳統食店、“Rice Paper”、中環的“Lemon Grass”等。
11. 鬼佬食物:
匯集最多鬼佬食物始終是中環的IFC、蘭桂芳、SoHo、金鐘等地區。比較大路的是:
美國 ─ “Dan Ryan’s”, “Shooters”, “Ruby Tuesday”
意大利 ─ “Cova”、“Solar”
法國 ─ “Entrecote”、“Agnes b”
西班牙 ─ “El Cid”
中東 ─ 灣仔的小店售賣的中東食品“kebah”
12. 主題餐廳: 香港似乎不流行或不容納“主題餐廳”。97年前已擁有數十個連鎖店的 “農場餐廳”陳老闆,於每間餐廳落足心思設計標語感動食客。破產後的他不停在街邊或“散貨場”售賣文具,繼續浮沉、待機再起。
“Igors”曾以鬼屋與嘔心食物為主題的餐廳,可惜已倒閉。另由眾明星franchise,設於尖沙咀的”Planet Hollywood”,亦於2000年後閉門大吉。曾往“Rain Forest”吃飯(約98年),感受那熱帶雨林的氣氛。同樣位置的“米記”(約2003/2004年)曾在又一城佔地兩層,顧客可在食物道具前的電腦落order,有樂隊表現,可惜很快倒閉收場(現舖為“Amaroni’s Little Italy” 隔鄰)!
媒氣公司的“Towngas Avenue”也以即場烹飪班和形形色色的廚具招徠生意。近期出現的有在完全黑暗環境進食,由失明人仕當waiter的另類趣味餐廳;也有“卜卜趣”美少女當 waitress的 “Maid Café”, 大玩 “cosplay”。
13. 素菜餐廳:不再是佛教的傳統“齋”舖,售賣自欺欺人、油淋淋、以葷作素的食物(如“生炒排骨”),而是“菓一道”那類的西式健康食品(如紅糙米、菇、豆腐等)。
14. 政府市政大廈:蔡瀾常提及的九龍城室內街市、好評如潮、鬼佬都識去的如跑馬地的“珠記”(連朱玲玲、葉倩文、林子詳也去)、北角的“東寶”、灣仔鵝頸橋等。
15. 大牌檔: 傳統的綠屋(鐵皮屋)買小見小,如深水埗(王家衛的「花樣年華」,梁朝偉和張曼玉買麵調情那幕在此取景*)、大角咀、中上環 “民園麵家” (2005年曾掀起熱潮)等。
* 卡臣和陳淑莊在「東宮西宮」第一集也曾上演過攪笑版。
16. 商場Food fare/Food court: 遍佈港九新界所有商場,每一間都像抄襲金鐘Pacific Place的深木色檯子椅子,好像很高級似的。
17. 茶餐廳: 好像楚河漢界似的“分地盆”:
香港 ─ “新釗記”、灣仔及中環的 “壇島”、中環的 “翠華茶餐廳”已取締了曾經星光熠熠的跑馬地“祥興”。
九龍 ─ 數不盡的“銀龍”、“聯發”、“興發” … 但不見“潤發”?
集團式連鎖店:“海皇粥店”、“太興燒味茶餐廳”、“紅螞蟻”。
18. 快餐:
中式 ─ “美心”、“大家樂”、“大快活”等不敢怠慢,常推出新穎食物,甚至冬天的“一人火鍋”、夏天的 “冬瓜盅”。
西/美式 ─ “McDonald's”、“McCafe”、“KFC”、“Oliver Super Sandwiches”、 “Delifrance Cafe”、“Bistro Delifrance”、“Pret-A-Menger”、貴價的“Triple-O’s”遍佈各商場。
“McDonald's”及“KFC”近年來的食物也依據亞洲人的口味,如: “Fantastic” (米漢堡飽)、填鴨卷等。
19. “麥當勞”的“24小時營業”和“電話送貨”更大大影響香港的城市面貌, 多了很多居民與遊客進駐,如數月前從國內來香港追星(劉德華)的楊麗娟和她雙親(倆老為了節省租旅館的金錢而在“麥記”過夜,女兒則獨自在旅館)。
最新消息(8月11日「明報」):「明日開始,麥當勞的5間24小時分店,改裝為英超聯主題店,直播英超比賽。而全港另外52間24小時麥當勞,也將會陸續安排播放英超比賽及精華片段,而5間英超主題店每月起碼直播一場英超賽事,但麥當勞食物不會因此加價。」
20. 社會進步,政府與大企業反思如何幫助弱勢社群,也可能為了“發財立品”而投放資源在一些全由中年婦女話事的 “婦女合作社”,售賣小吃飲品。亦有一些開設老人中心的慈善團體,買重保險招聘65歲以上的老人家當侍應、清潔,中上環歌賦街的 “銀杏館” 去年開業後大受歡迎。
21. 咖啡店未在中環大量出現前,那裡的Grade A寫字樓大堂大多設有菲律賓人當店員的咖啡小車檔。到了2000年, “Pacific Coffee” (好像比“Starbucks”早?)和“Starbucks” 開始進駐香港,但它們始終欠缺在美加或歐美那份閒情逸緻。尤其是近一年來開設在“領匯”屋村內的“Starbucks”,只是一間比“美心”、“大家樂”昂貴的咖啡店!
商店附設咖啡店: “Log On”、“GOD”、“Page One”已將購物樂趣與飲食互相緊扣。
22. 茶/酒/果汁/涼茶/雪榚/甜品: 舊的“Häagen-Dazs”, 新的“Ben & Jerry’s”、 “XLT Gelato”、“MIX Juice”;舊的“許留山”、新的“鴻福堂”、全白形象的“健康工房”與街頭巷尾的鮮果汁檔口、涼茶舖(如灣仔的“雷春揚”、中環的 “回春堂”)各自各精彩。
23. 當地鐵開始設有商店後,不再是“Maxim”的天下,新駐守的有 “健康工房”、“Pie & Tart”, “Starbucks”, “Cova” (只在中環/金鐘)等,方便繁忙的香港人在地鐵站內進食。
24. “71”及“OK”數年前開始有微波爐飯盒售賣, 方便香港人吃飽飯後隨時開工。
25. 經濟大蕭條,加上2001年 “911”、2003年 “SARS”,香港人較前注重家庭生活,喜愛在家烹調,經濟又衛生。超級市場漸受歡迎: “百佳廣場”或“Taste”、中環太子大廈的“Oliver's”97年前多洋人、97年後漸多本地人、“City Super”及“Great” 亦是。2006年新開設於中環置地廣場的“Three-Sixty”更見 “中產”,價錢較昂貴,貨品多是有機食物,更有數萬元與數十年齡的紅酒。
* * * *
差點入圍的有: 無線電視收費台的 “志雲飯局”。
幸好香港仍未有在日本盛行的 “裸女魚生”、內地的野味。
沒有被提及的貴價及高級食肆,只因貧窮的筆者鮮有機會品嚐。
飲食業的興衰起跌,成為一個城市經濟寒暑表。
有溏心鮑魚夜宴之豪華排場,也有吃food court二手飯的淒酸。
有組團海外品嚐美食,本地富豪在酒店的數萬元法國松露宴,
也有把貓魚、菜頭菜尾作幾餐餸。
在香港「食物」可解作最高享受,也可解作最基本的維持生命元素。
當我們絞盡腦汁想吃什麼時, 或叫得滿桌子食物時,
請想想這班孩子 ...
作者 : Vincent Lau
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
* 口頭禪
口頭禪是常掛在口邊的助語詞,
沒有什麼實際意思。
對著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口頭禪,
以下是我近年來常用的口頭禪。
「爸打」
即「Brother」的譯音意思。
四海之內皆兄弟,
我統稱身邊的男士做「爸打」。
例如:同事給我幫忙後,
就會說:「唔該爸打!」
同事唔覺意踩我鞋踭時,
我就會說:「睇路啊爸打!」
我亦會稱身邊的女士做Sister。
雖然她們不是修女。
「參選代表」
通常用於跟朋友們吃晚飯時候使用,
朋友之間每人點一道菜共吃時,
我會說:「我嘅參選代表係羅漢齋。」
朋友們商量放假一齊去邊度玩?
每人都需要提出建議時,
我會說:「我嘅參選代表係澳門。」
表示我的選擇是什麼。
「成件事」
英文即是:「as a whole」,
等於著眼事情整體性的意思。
例如,對方建議我一個方法,
就會問:「我咁做幫唔幫到成件事先?」
原本很美味的晚餐來了一個難吃的甜品,
就會說:「嗰甜品壞咗成件事!」
推卸責任時就會說:「喺成件事入面,我嘅角色一啲都唔清楚!」
「投乜一票」
表示在多項選擇中挑選那一項的意思。
例如,對方問穿紅色、藍色、還是黃色較好時,
就會答:「我投黃色一票!」
朋友商量看那一齣電影時,
就會答:「我投『變型金鋼』一票!」
實行「一人一票」普選制度。
「輕輕」
表示「係咁咦」、輕量、表面化的意思。
例如,對方邀請我吃飯而我又不餓,
我就會答:「好!不過我食輕輕。」
同事問完成某項工作未?
就會答:「未搞掂,輕輕做咗啲咋!」
同事問A高啲定B高啲?
就會答:「A高過B輕輕!」
「有計」
即有腦、富創意、有計謀的意思。
通常和「果然」一起使用。
例如,同事發明一些方法把工作化繁為簡時,
我就會讚:「果然有計!」
朋友把衛生巾作鞋墊吸汗用,
我會讚嘆:「咁都得?果然有計!」
「零」
這裡的「零」跟同性戀無關係,
「零」表示絕對沒有、否定、毫無半點的意思。
例如,別人問我認識C.K. Wong嗎?
我回答:「零認識!」
別人問為什麼錯過某套話劇?
回答:「零吸引!」
別人問我著手開始某工作未?
回答:「零進行!」
「噸」
表示有極多、大量、充裕的意思。
例如,同事問仲有幾多傳單未寄出時?
就會答:「仲有成噸未寄!」
邀請朋友回家吃飯時,
會說:「今晚煮咗一噸飯,大家盡情食!」
「ed」(音:突)
表示動作已經完成、事情、
或動作已完全過去的意思。
「ed」通常加在動詞之後。
例如,朋友問我去過Mega Box未?
就會答:「去ed!」
朋友問Ann和Ben是否已經分手?
會答:「已經分ed!」
「廢Hea」
表示毫無價值、無聊、頹廢的意思。
例如,開了一個無建設性的會議,
就會說:「開咗個廢Hea會!」
看了一齣垃圾電影,
就會說:「睇咗套廢Hea戲!」
見到消極不上進的人,
就會說:「正一廢 Hea仔!」
其餘的口頭禪包括:
「極品!」、「有幾灰?」、
「濕碎啦!」、「簡單任務啫!」、
「激死!」、「真得定假得?」、
「人終歸總要死一次!」。
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
唔使怕醜
某個星期四晚上,
收看了無線電視的廣告特輯《唔使怕醜》,
講整容如何拯救一個屈不得志的醜男孩。
現在嘗試從節目內容的舖排手法,
研究製作人如何說服觀眾去整容。
整容動機主角是一個20歲男孩,立志當模特兒,
但因樣貌不濟而無model公司肯錄用。
他整容動機就是:「為了工作事業、為了自己未來」。
不只是純粹貪靚、而是為了理想和工作需要;
把他的整容動機合理化。
但是為什麼香港這麼多行業,
他偏要挑選充滿水銀燈光的模特兒行業?
而不選一份不靠樣貌的工作?
是否電視機旁的觀眾曾幾何時都想行catwalk?
親情煽動
節目為男主角製造一個矛盾處境:
女朋友反對他去整容而鬧分手、
母親擔心兒子手術失敗。
但母親最後還是支持兒子的決定。
男主角背負壓力和付上放棄女友的代價,
把他這次整容推到「孤注一擲」及「許勝不許敗」的地步。
這一段的功用:令到心思思想整容的電視旁Potential customers,
知道呢個世界一定有人反對整容,
但亦一定會有人支持自己,
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便對得住自己。
外表配套
節目講男主角在韓國整容後歸港,
接受健身、衣著、化妝、髮型和發音的專家提點。
告訴觀眾知一個信訊:即使樣貌整好後,
還有其他外表範疇需要重新大執。
暗示觀眾如果整容後整體外表效果仍不理想,
是因為觀眾疏忽了其他重要的範疇;
容貌只是起步點,外表吸引與否還看自己的努力。
把責任由醫生技術交回自己身上,
係好係醜,與人無由。
脫胎換骨節目安排了一個派對,
讓男主角在親朋戚友面前由醜小鴨變成天鵝,
為節目頭25分鐘舖排的困境吐氣揚眉、重獲自尊。
男主角在跑車、禮服包裝下,
對比之前當侍應生的形象,簡直脫胎換骨,
觀眾當然私底下幻想過「由醜變靚」而產生一絲代入感。
攝影機用柔鏡 (soft lens) 加強夢幻感覺;
朋友歡呼下男主角與母親感動落淚,
展示給觀眾知:「我的整容決定是正確無誤」!
男主角更親手煲韓國人蔘湯給母親喝,
大團圓結局給觀眾「千辛萬苦都係值回票價」的感覺。
整容後記節目繼續跟進男主角能否憑新容貌踏足模特兒界?
節目持平一點,沒有誇張地講他整容後馬上能大紅大紫,
男主角繼續向理想進發。
不知他日後能否成功?
但至少他修整牙齒後能滿懷自信地對人開口大笑!
點計都係賺咗!
看到這裡,
不要以為我對整容持否定態度,
以上只是談論該節目的拍攝手法,
其實我不反對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去整容。
整容是個人的選擇,
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非常醜樣,
對自己缺乏自信而導致不喜歡(甚至討厭)自己。
正如推銷員不相信自己推銷貨物的品質,
他又如何能說服自己而做出好成績呢?
我認為說出:「外表唔重要,內涵才最重要」的人,
他 / 她一定是五官端正(至少不醜樣),
情形似「安樂死」,針唔拮到肉唔知痛,
你未嘗過躺在病床等死的滋味,
當然力直氣壯地大聲說:生命可貴!
反對「安樂死」合法化。
但如果整容能扭轉容貌缺點和給予自信心,
令到當時人活得比較快樂,關卿何事!
至於整容的風險和後遺症呢?
成年人對自己的決定要負責,
例如成年人明知吸煙的禍害仍然選擇要吸,
當然他一定經過衝量比重後,
選擇什麼是適合自己;
只要他不影響其他人(製造二手煙)的話,
就要尊重他的個人自由決定。
日本和韓國女士對整容不會大驚小怪,
因為在她們的國度裡,
較少心理束縛和自我內心鬥爭。
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
購物就是一切
在旺角街頭,舉頭看到某大廈的一則外牆廣告:
是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的「香港購物節,購物就是一切」,
雖然不能否認「購物就是一切」是現今社會的寫照;
但奇怪的是,這句口號竟然出自一個有政府背景的組織。
它們也鼓吹這種「政治不正確」的消費先行意識。
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講過:「我思故我在 ~ I think therefore I am」;
而香港則是「我買故我在 ~ I shop therefore I am」!
快樂外求
「購物就是一切」是物質主義的口號,
人的快樂和存在意義,取決於購物的頻率、價值、多寡。
正如某人的情緒取決於當天別人給予他的讚賞或指摘,
如果某人要從購物的過程中才可獲得快感和肯定,
靠外在環境事物的刺激來「感受快樂」和「找回存在目的」。
對他們來說:「獨自坐下來也能感到快樂」是不可思議。
「快樂」不能自給自足,是要需假外求。
購物強迫症「購物就是一切」可能是「購物強迫症患者」的座右銘,
他們的病態購物行為,見嘢就想攞去cashier俾錢,
「見物不購」就會不安、抑鬱,
購物成為唯一解藥。
除非是有家底,否則購物狂的副作用是碌爆卡、
卡抵卡,邦民安信易借易還,
跌入債務深淵的惡性循環。
環保浪費「購物就是一切」導致物資浪費問題。
很多即興購物(Impulsive Shopping)沒有經過深思熟慮,
沒有考慮商品是否適合自己的實際需要,買咗先講!
結果在清理衣櫃時發現一堆未穿過又過時的衣履鞋襪,
要捐贈到救世軍物資中心。
騰出衣櫃空間給下一批新衣物。
但它的命運一樣都係唔會著的,
或攞去米蘭站折現再買過新貨。
如果把購物的錢省下,
筆錢分分鐘夠去多幾轉東京!
對不起!去多幾轉東京結果只會換來更多東瀛貨品囤積家中。
購買慈善商品
若果購物狂唔購物會死,
何不花錢去買一些慈善商品。
例如:Martin Margiela的對抗Aids的紀念T恤、
Agnes b 的一款紅色圍巾,收益是幫助愛滋病患者。
既可購物,又可幫人,可樂而不為?
但慈善商品種類太少,買無可買,
加上大機構之間的合作,
扣除必要的基本行政開支後,
去到有需要人士手上可能已經所剩無幾。
十分一善款
既然每月預咗要花錢購物,
不如規定自己做「十分一善事」。
例如每月平均會花1,000元購物,
那麼購物只花900元,100元捐到慈善機構。
這樣做,「購物(搭做善事)就是一切」!
自己的快樂同時建築在自己和別人身上。
廣告對象
香港現在靠大陸自由行消費救濟,
內地人消費越多,越能刺激本地經濟。
而旅遊發展局的任務是向遊客推銷香港,
所以「購物就是一切」口號的對象應該是遊港的內地自由行,
(大多數西人不懂看中文),
讓富裕起來的同胞們從消費中,
體驗出有血有肉的存在感覺。
若果旅發局的廣告改用簡體字:
「香港购物节,购物就是一切」,
就減少我不必要的誤會、聯想和浪費了閣下的寶貴兩分鐘。
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
後97現象
引來Vincent的回應,並揮筆補充。
現轉載Vincent Lau 的「我看到的「後97」現象」:
『 我看到的「後97」現象:
1. BNO護照vs SAR特區護照(漸受歡迎)、香港智能身份證(2003年開始)、e-Certificate、新回鄉證。
2. 漸趨重建、重視香港人的身份認同。
3. 喜歡採用內地用語,如 「親和力」、「火紅」、「超女」。
4. 留意台灣政治民生新聞 – 黎智英的「蘋果」2005年入侵台灣後更甚。
5. 「911」(2001) 、「SARS」 (2003)、 「Tsunami」(2004)後 – 港人明白「人生多變數」的道理而學懂「珍惜眼前人、眼前事」,卻間接鼓勵「及時行樂/惡」。
6. 結婚: a. 打算結婚的男女,先往婚禮博覽會做 research,b. 2006年中後,結婚可於戶外舉行,可自由選擇律師証婚人,順道帶旺結婚及周邊行業。c. 離婚率上升。
7. 教育: a. 中小幼學生拚命上興趣班、參加暑期遊學團。b. 名校幼稚園/小學學生的英文可能比大學生的英語認真和準確。
8. 零售: a. 多了平價店,如 「日本城」、「價真棧」、「裕記」(位於街市的市場及辦館混合),早前更有「8蚊店」。 b. 多了紅酒店。 c. 多了大型超級市場,傳統士多仔逐漸消失。
9. 電訊: 1999年尾電訊牌照開放後,各大電訊公司在港九新界各街邊「合法擺檔」、hard sell路人甲乙丙丁。
10. 律師 :律師也可公開買廣告。
11. 的士行業:多了有學識、有文化的司機。
12. 公共交通:的士、小巴、大巴多了女性司機。
13. 公民意識 (進步):登記做選民、投票選區議員、認識「Fairtrade公平貿易」、「CSR企業社會責任」、關心環保、溫室效應、文物保育、可持續發展等等。
14. 公民意識 (退步):仍然宣傳「清潔香港」(是否播給新移民看?)、洗手間仍叫人保持清潔、濫講「人權」、濫用投訴等。
同意與否,歡迎討論。』
- 轉載Vincent Lau的「我看到的「後97」現象」-